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而改革课堂教学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认为 ,改革课堂教学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能力才不会失之空谈。一、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教学观念上 ,最核心的是应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比如 ,在备课中 ,首先不是考虑我要教什么 ,怎么教 ,设计自身的教学行为 ,再去考虑怎样让学生配合自己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 ,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而后再设计自身怎样配合、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学习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 ,学与思必须有机地…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传递,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实践过程.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过程,因此,从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角度来考察小学数学教学,必然要求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卷入到学科学的过程之中,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怎样培养学生在问题中学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卷入到学科学的过程之中,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怎样培养学生在问题中学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要克服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老师…  相似文献   

6.
"对学"就是学生之间结对子学习。国外研究表明,学习小组的规模越小,学生越不会偷懒,越不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学生在"对学"过程中不仅要分享"独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彼此交换意见、相互质疑求证,协商解决"独学"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实际交往能力。"对学"既是"独学"的必然要求,又是"群学"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开放性教学研究就是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操作性研究。因为设计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实实在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是为设计问题服务,从而在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我在主持江苏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引导学生设计问题的开放性教学研究”中积累的一点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问题的提出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当今教育大力提倡的探究教学,实际上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发现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直至完成学习。因此,要想实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成了每个教师首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大力倡导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的探究学习活动,并且教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去发现新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直至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探究教学实施的初级阶段,学生缺乏、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探究教学活动的实施。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问题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有问题"敢问",有问题"想问",做到"学"、"疑"、"思"相结合,这既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一、创设化学问题情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潘铭博 《考试周刊》2013,(18):53-54
<正>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认识活动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失去主体意识,教学中普遍存在"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替你学"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更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框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  相似文献   

12.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课堂上科学精巧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  相似文献   

13.
我校实施"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导预疑学、导问研学、导法慧学和导评促学"四个板块构成。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以"问题+方法"为课堂建设的核心支撑点。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英语课堂教学能更重视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四个板块中,"导问研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关系到整个课堂能否达到高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基点,探究更多更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关注认知目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值得指出的是,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它是人们对疑难客观事物做出自觉反映的心理过程,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研究和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范丽娇 《学语文》2009,(2):11-12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问题发现的起点,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进行发现与创新的动力,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创新。而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诱发学生独立探索、思考的一种重要途径。以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究新知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能激发学生思维并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和良好思维习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智慧,注重技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思维探究式教学已经走进数学课堂.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本文从"主题与背景"、"情景描述与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三方面阐释思维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该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提供怎样的问题支持"的一课多轮型课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能灵活地运用。要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力争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