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政策经过多年发展渐趋成熟。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下,欧盟采取了构建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网、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增强欧洲工具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明确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评估方法等措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要,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政策呈现出政策目标多元性、利益主体多样性、政策措施可行性以及政策内容适切性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已从规模扩张提升到内涵式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而职业教育的评价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比较借鉴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文章提出应明晰职业教育的评价理念、构建产教融合的评价环境、创新融合多元的评价路径,以及健全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桐 《职教通讯》2017,(34):46-5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经历了初步探索、迅速发展和稳步完善三个重要阶段,各阶段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初步探索阶段,澳大利亚政府在一系列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支持下出台改革政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从各州独立转向联邦政府参与的国家统一体系;迅速发展阶段,新自由主义复苏,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框架的同时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市场的灵活性,质量保障体系更加注重促进工业与教育领域相互对话;稳步完善阶段,澳大利亚政府建立质量培训框架和技能质量署,确保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在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方面趋向完善。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具有政府严格的质量监管与市场机制并行、国家质量标准灵活实用、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及时高效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质量管理的整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质量管理的特性和模式建构的逻辑规律等复杂的综合因素,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从体系设计、流程标准、质量管理队伍、利益相关者群体、信息平台五个维度考虑.  相似文献   

5.
随着职业教育政策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逐渐从重视规模到重视内涵建设发展,建设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题。从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新任务出发,对如何认识职业教育质量、扩大生源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变革资助政策、推进国际化等方面提出新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质量管理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关系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提升、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质量管理的整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应然逻辑.基于职业教育的属性特征、质量管理的特性和模式建构的逻辑规律等复杂的综合因素,职业院校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应从体系设计、流程标准、质量管理队伍、利益相关者群体、信息平台五个维度考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但整体质量仍然不高,其中质量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文章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及原因,并且通过借鉴英国、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经验,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培育第三方社会机构、建立教育质量管理机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新时期职教人的重要使命。我们依照发展、质量、创新、合作等四个关键词,解读《规划纲要》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解读文本,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要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办学形式、投资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活动中,综观各种因素,质量文化已成为对质量目标的实现起核心作用的因素。通常来讲,质量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道德层面。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但是,缺乏系统性的质量文化建设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加强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必须赋予政府、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等职业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主体以主体性,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统筹规划相关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打造有实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关系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2003年开始,宁波市着手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打造有实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关系着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起着关键作用.2003年开始,宁波市着手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质量,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正>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既涉及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微观层面,又与人们的观念、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政府的重视程度、学校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等宏观、中观层面因素相关。如果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应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呢?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变化、生源减少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为了振兴职业教育,日本正在推出诸如加强职业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职能等一系列的振兴措施,谋求通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项目等方式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些措施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加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后既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以及职业培训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大职业教育调整、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在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质量问责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问责的科学建构,必须立足于质量问责的主客体、情形范围以及运行程序等基本要件,对其内在的结构体系作出解构与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问责在协助、常态力、规范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质量问责实现主体介入机制、嵌入机制、运行机制、公开机制和引导机制等的系统性完善和模式创新,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生源质量差"绝不是导致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唯一原因。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吻合度不高、校企合作两张皮、社会认可度不高等状况,已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现实中,企业对职校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职业学校"无门槛"招生、教师抱怨生源质量、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是无奈选择等,反映出职业教育教学供给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五个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差、经费投入少、毕业生就业质量低,职业教育不能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等诸多众所周知的问题表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已成迫在眉睫之势。为此,逐步转变公众的职业教育观念,提供必要的舆论环境和实际支撑,赋予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型教育同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制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适应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立体化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解读了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求和依据,通过对责任主体及其关系、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过程、运行逻辑、质量保障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及特征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提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质量治理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举措.职业教育走向质量治理具有逻辑必然性,是管理概念的新样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呼唤,源于现实困境的诉求,真正体现了"双高"示范品牌打造的价值归属.职业教育质量治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通过实施教师、教材、教法的综合质量治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共治、资源互补等类型质量治理,文化高端育人的质量治理,突破问题困境的创新治理等措施,实现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质量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并引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合理选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指标,用于全面监测、评价、反映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是整个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性评价指标设计的最终目的旨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