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从社会思潮方面阐述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对价值澄清理论的介绍,分析其优点及不足,指出它对我国新时期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对美国的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上。因此,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从社会思潮方面阐述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对价值澄清理论的介绍,分析其优点及不足,指出它对我国新时期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西方有影响力的道德理论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有力参照。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理解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内容,研究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内容,创新我国高校德育理念,从而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给人们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惑。但是,传统德育无视这一点仍以理论说教、知识灌输等方式展开,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德育效果。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广泛流传的德育理论,它批判了灌输式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个人自由价值选择,将德育重点放到价值澄清上,对当代德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邹轶群 《广西教育》2014,(34):22-23
阐述价值澄清理论的教育主张、方法和"三阶段七步骤"的评价过程,分析价值澄清理论对中职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有德育模式面临着主体性错位、形式上单调和有效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中突出大学生道德选择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追求大学生道德选择内在统一的积极因素,寓大学德育实践中追求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和谐,对指导高校和谐德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敏 《考试周刊》2010,(3):189-190
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对有关价值观进行澄清,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澄清理论的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爱芹 《职教论坛》2006,(22):48-50
价值澄清理论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对有关价值观进行澄清,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在复杂多变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下社会,价值澄清法为高职院校进行现代德育模式的整合与创新,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实现高职德育目标,增强高职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价值澄清理论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为流行的一种德育理论,对美国的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灌输和单纯内容的教授,强调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主体性意义,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教学实效化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日渐丰富,为转变美国社会道德滑坡、应对美国青少年道德危机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思想困惑和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通过比较美国新品格教育得出以下启示:彰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效性,注重文化育人;强化教育方法的渗透性,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教育力量的协调性,形成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之下,价值一元论的终结,给中国人追求多样性、创造性、主体性的道德生活打开了大门。但是,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和道德行为的冲突。这给当前各自为战的中国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系统论出发,明确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德育角色和功能,构建综合德育系统,是推动国人道德健康成长的有效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3.
然森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的斯第沃特.然森(Stewart Ranson)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学习型社会理论,其内容包括前提假设、指导原则、主要目的和建设条件等。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从应对人类社会变化和转型的需要出发,特别重视重建社会道德和政治秩序,倡导双重公民身份和学习型民主,并试图以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来实现整个社会的价值转换。他的理论对于我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已经被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但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杜威对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曾深入进行过探讨,主张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笔者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主要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阐释,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美国社会道德的危机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理论界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系统。针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已形成了三个比较有特色的理论流派:超越公正视野的关怀理论、超越道德认知领域的道德领域理论和超越道德推理能力培养的品格教育理论。它们不仅反映了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变革的时代特征,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美国道德教育实践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德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活动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辩证施教,长辈以身作则,与学校、社区积极配合。辨证施教应该注意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家庭德育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是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生态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层次、开放、有序的德育生态系统,它强调道德教育各要素有机关联所形成的整体结构。道德教育生态的和谐是道德教育与人、社会和自然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自身内部多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和谐。道德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体现道德教育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即尊重主体、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e six national goals establish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1990s were conceived by people who had the power to decide what outcomes they wanted based on their own values and priorities. 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avoid questions of values, it is necessary in defining goals for education to consider scientific, explanatory theories about how human beings acquire knowledge and moral values. Jean Piaget's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onomy, in his unusual sense of the term, provides an overall ai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s well as of society, both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 moral realms. Autonomy as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a scientific theory, and would obviate the outdated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six national goals.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理论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和谐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思维逻辑演绎下的高校和谐道德教育要求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方法论,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包括:道德本身与文化多元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多元文化视野下对道德本身的认知问题;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道德施用范围问题;目的善良与方式合理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对目的善良的皈依问题;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