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拥有双重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文化视野,他们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出了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同时根据切身观察体验塑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文化形象。从形象学的角度研究这些可以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后殖民语境下塑造中美文化产生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华裔作家还应做的努力,以便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增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邝丽莎的作品《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表现出既有排斥又有推崇的态度,同时还进行了对中国不同民族间史实的嫁接。这是由华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决定的。华裔女性作家从"我"这个独特而复杂的视角看中国这个他者,但中国他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观者的侧面形象。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华裔作家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反映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华裔青年的形象的刻画。在此过程中,作家也加深了对自身华裔族群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思考,厘清了族裔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而有助于确认族裔集体身份。本文将以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WongLouie)的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为例,通过对文中的华人母子形象的分析,找出作家对其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6.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了若干个懦弱、自私及令人生厌的男性形象,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英勇及高大男性形象大相径庭。本文主要从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作家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在《喜福会》中华裔男性被丑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反东方主义"解读,发掘作家笔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究作家运用东方元素的必要性,指出我们对该作品乃至美国华裔文学同样存在曲解与误读,应当对华裔作家予以谅解,并通过了解华裔文学,达到反思并重述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形象是那些由美籍华裔中国作家自己塑造出来的中国人形象,以异国读者为受众,或以处于异域中的中国人为描写对象,这些形象都具有超越国界、文化的意义,形象学上称之为自塑形象。作家在进行形象的创造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身份在形象塑造中起关键作用,而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的一个过程,在他国文化吸收过滤中构成创造者本人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3.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西方经典神话原型与中国民间故事,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家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出发,分析美籍华裔男作家赵健秀的代表小说《甘加丁之路》中的神话原型框架,探讨了华裔男性寻找本我文化属性、重塑阳刚形象的过程.展现了美籍华裔作家特殊的成长环境、创作背景与种族记忆交织作用下产生的文本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名作《孙行者,及其即兴曲》,通过展现各种人物的身体形象,汤亭亭有力地抨击美国白人对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并塑造出身心自主的独立美国华裔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杨源 《考试周刊》2010,(28):23-24
《华女阿五》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作品中玉雪这个早期华裔美国女性的形象建构和塑造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和作家自身情况的。本文试探分析待作家是如何塑造出这个形象,以及该形象建构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以此全面公正对待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Maxine Hong Kingston(汤亭亭)的成名作。汤亭亭通过改写中国神话,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华裔女性刻板形象,重构了华裔女性女勇士的新形象。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女勇士》,以期更好地挖掘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首部小说《女勇士》讲述了中国母亲英兰和生活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故事中流露着华裔女性血液里的果敢与担当,以及后来融入美国社会的蜕变过程,刻画了华裔妇女反抗父权、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伟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张明悦 《海外英语》2014,(19):199+216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不但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熏陶。他们长期接受两种文化,因此能够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角度感知两种文化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影响。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就是缅怀家乡的同时,强烈希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60年代以来美国第二代华裔文学的发展和成就进行了评介。详细地分析了这一文学景观的背景及意义,探讨了不同流派的华裔作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力图在自己的作品所表现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