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岑灿 《语文知识》2013,(1):90-92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身份闯入都市,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乡野文明为参照反观都市社会,讽刺与批判了都市两性关系的畸变,都市人道德的虚伪,生命力的衰退与欲望的物化,挖掘出了同时期作家甚少给予深层关注的文学命题——都市与人性发展的悖论。这一命题在当时也许并不合时宜,但在今天看来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湘西世界培养了沈从文自由本真的写作气质,也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希腊小庙。他抱着这种朴素的"乡下人"心态来到城市,以寻求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信仰,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对"乡下人"与"知识人"双重身份的认同,既积淀了沈从文多样的文体写作,也让读者发现作家的身份转换。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与都市题材平分秋色,透过早期都市边缘人的书写,能够窥探到一批"五四"知识分子在从乡间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成功抒写,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心理因素: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复杂置换、隐秘都市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超然的童年经验与混沌的童心视角。重新梳理、探源,挖掘这三个因素与文本创作直接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沈从文社会理想实现的同时其批判性眼光和独特创作个性也随之消弭。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村与都市的交流。乡下人进入都市谋生,成为"城市中的异乡者",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在农耕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中的灵魂挣扎成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新视阈。但作家秉承的依然是尊崇农耕文明,贬抑都市文明的传统的思维理念,在"还乡"的梦中寻觅着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9.
项小米的中篇小说《二的》成功地塑造了小白——一个极有个性的底层打工妹形象。为了抗拒自身作为女性在乡村社会所承受的性别罹难,作为乡下人在都市社会所遭遇的身份原罪,她一步步追寻,在努力实现身份转换的同时建构一个既迥异于乡土社会,又有别于都市社会的家园世界,最终却遭遇了惨烈的失败而不知所踪。作家饱含深厚的人道同情展示了小白不幸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城乡文明的深层思考,对现代化加速向前的过程中道德失范与人性失落的沉痛批判。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具有乡村与都市双栖生活的阅历。他从遥远的湘西流寓到北京,表明他本身就有着现代性企求。他漂泊在都市,思想上、情感上却无法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常常以“乡下人”、“乡巴佬”自居并以此为视角反思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即体现了非都市而赞湘西(农村)的反思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4.
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是一篇反映乡下人进城的力作。小说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送水少年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最终融入都市生活的理想追求幻灭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少年情绪三起三落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描写,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乡下人进城由起到落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态度和对于进了城的乡下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正>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无疑在建国前是文坛的一株奇葩,其作品展现了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对立交流的广阔图景。而这个永远的乡下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轨迹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中形成自己独特特色的呢?本文侧重分析其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和经历,对现实社会主活的关照和体验,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乡下人”所具有的多元化立场的沈从,在其小说创作的叙事中建构了多个不同的叙述主体。如何深入理解沈从这个“乡下人”的内在化意蕴,判断其化立场和身份是全面、准确分析沈从创作的一个关键。本借叙事理论的一个契入点,从叙事的叙述主体的视角和叙述态度这个角度来考察沈从的创作,深入作品的内在世界,分析沈从这个“乡下人”复杂的化心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沈从文在作品中的自述,我们不难发现,他总是将自己归为一个"乡下人".例如"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乡下人""我是从另一个地方来的人,一切陌生,一切不能习惯,形成现在的自己的,坐在房间里,我的耳朵里永远响的是拉船人声音,狗叫声,牛角声音".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中以乡下人的视角姿态,对城乡两个世界进行刻画,通过否定都市文化价值来确认乡下文化价值,来达到对理想社会前瞻性的追索。  相似文献   

19.
魏微的中篇小说《化妆》,展示了女主人公许嘉丽由于自我身份的缺失及认同的危机,迷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自律与道义担当,在现代都市物欲与情感生活中的迷惘、痛苦与挣扎。嘉丽内心多疑、庸俗与变化无常的情绪,使她真正体味了"伸手不见五指"的人生黑夜。  相似文献   

20.
民间立场的观照,为解读《边城》这个悲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虽然沈从文是在都市中为现代人想象乡土描绘图景,但是每每潜心于自己笔下的民间世界时,那种“自愿作乡下人”的意愿总会自动发生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