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标所能给权利人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法律对商标权给予保护的根基所在,如果对商标权进行保护而不能给商标权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那对商标权的保护将是无意义的。反淡化立法旨在给予驰名商标特殊保护,防止继商标驰名以后,因第三人的注册或使用而导致该驰名商标的声誉和显著特征被玷污或贬低。这种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混淆也是为了防止驰名商标的声誉受到不法竞争的损害,从而保障商标所有人进入相关市场。  相似文献   

2.
商标淡化在本质上是对商标所凝结高强度能量的稀释、耗散和削弱,导致的最终后果是使商标丧失能量,不再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商标。商标混淆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商标所指代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发生混同和误认。商标淡化与混淆的联系主要在于:证明责任承担相同、损害商标功能相同、保护对象范围相同、保护利益相同、主观作用相同。商标淡化与混淆的区别主要在于:联想的程度不同、涉及商标种类不同、具体存在类型不同、侵权抗辩范围不同、危害表现形式不同。我国对商标淡化问题并未明确立法规制。为完善我国商标淡化立法,建议:一是在商标法中构建规制混淆侵权与淡化侵权的双轨并行总体立法框架;二是从商标法实施条例和商标法司法解释中完善商标淡化的具体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3.
我国2001年《商标法》正式将立体商标纳入保护范围,"非功能性"与"显著性"的认定要求也正式得以成立,但司法实践中立体商标的保护仍存在困难,具体体现在显著性中第二含义的获得方法规定模糊,并且立体商标权与其他在先权利的冲突问题并未得到具体规定。从立体商标的立法起源出发,借鉴日、美两国立体商标的认定保护,我国在立体商标的认定与保护上对于显著性的认定,应就其固有显著性、获得显著性两方面进行考察;第二含义的认定应从对驰名商标进行保护和对驰名商标的立体商标同等对待进行假设,即不能通过现存的平面商标获得立体商标的显著性;立体标志商标权与在先权利的冲突体现在自身在先权利以及与他人在先权利的冲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1993年修正的我国《商标法》虽然对商标权保护制度做了规定,但在保护集体商标和驰名商标、注册商标的撤销、商标权的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等方面与《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为了适应完善商标保护制度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对《商标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完善了商标权保护制度,从而使我国的商标权保护制度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对商标权的限制、商标权的穷竭和平行进口的性质未做规定。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搜索引擎业务的发展对商标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带来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搜索引擎公司涉嫌关键词检索广告商标侵权。广告发布者从搜索引擎商那里购买包括商标名称在内的词语供网络用户检索,并弹出自己产品或者服务的广告,这就引发了商标权的保护问题及搜索引擎商的商标侵权责任问题。大多数美国法院认为购买商标作为检索的关键词构成商标的商业使用,这种行为也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费者在网络上检索这些商标关键词时,有可能认为是获得了商标权人的授权或者是搜索的结果与商标权人有利害关系。尽管如此,美国法院迄今为止还没有判决此种行为构成商标混淆。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商标注册原则,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商标法的薄弱环节。商标在先使用权是在注册商标的申请日之前,就已经在该商标注册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或者类似商品或服务上善意连续地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该商标使用人享有继续在原商品或者服务上使用该商标的权利,其性质为商标权。建立商标在先使用权制度,对未注册商标进行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7.
治理商标抢注乱象,有赖于完善制度设计。系统把握新《商标法》所涉治理商标抢注乱象的制度考量,即在明确商标注册申请主体所应具备资质的基础上,规范商标注册、代理行为,有效反制商标抢注侵权行为,加大对商标市场的整治力度,有利于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8.
对于网络域名与商标权冲突这一法律问题,目前学者争议颇多。大多数学者都赞成驰名商标在域名领域的特殊保护和普通商标的相对有限保护,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给予这两类商标区别保护的深层原因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力求进一步阐释商标权在网络城名领域的保护机制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商标淡化以联想理论为基础,不以产生混淆为必要,而以引起联想为必要。商标淡化以借用他人商标知名度和企业商誉的不正当手段,损害市场主体的权益、破坏市场秩序,因而具有不正当竞争的性质。商标法对商标淡化的规制存在缺陷,应以竞争法作为兜底性规范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0.
商标淡化理论随着商标表彰性功能的崛起而崛起,它以广义的显性和广义的混淆理论(联想理论)为基础,将商标权和保护对象从识别性的保护扩及识别性和表彰性的保护,将商标权的保护领域从同类商品或服务扩及到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甚至扩及商品或服务之外的其他领域。较之传统的混淆理论和无谓竞争理论,商标淡化理论为驰名商标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期刊刊名商标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期刊刊名的商标意识淡薄且商标注册量不足的情况下,对期刊刊名的商标权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期刊刊名的商标权保护,必须在界划期刊刊名登记与期刊商标权注册的不同主管部门和不同法律效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版权保护等法律路径,同时也考虑期刊刊名注册商标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商标先用权是商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商标法》中增加的内容。从商标先用权规定的正当性、商标先用权的构成条件和内容及商标先用权法律保护的完善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商标先用权制度的适用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商标反向混淆是和正向混淆相对的一种商标侵权类型,和正向混淆相比,商标反向混淆的侵权人没有以占用商标权人的商标商誉为意图,并且侵权人的市场地位也一般高于被侵权人。虽然反向混淆与正向混淆在特征上有所不同,但我国法律在认定反向混淆侵权及侵权后果上与正向混淆适用的具体法律相同,这样的统一适用使得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法院法律制度适用不统一,缺乏对原告商标正当性审查,认定商品类似时较为机械及侵权赔偿难以认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商标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研究中,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商标权与专利权、版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冲突形式,而对商标与商品特有名称的冲突涉足不够。但在实践中,此类冲突已屡见不鲜,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有必要对这类问题引起重视,并将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权赋予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把商标权与商品特有名称权的冲突纳入财产权领域加以研究,以有效地解决和防止此类冲突的发生。本文对商标与商品特有的名称的冲突形式、原因及解决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商标法的立法目的——对我国新商标法第一条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目的乃是一部法律的金字塔顶。我国新商标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商标管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贯彻计划经济的产物。纵观世界各国的商标法律,多数国家都没有把“商标管理”作为立法目的。相反倒不难看出其立法宗旨在于保护商标权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TRIPS协议第15条第1款"可保护的客体"之规定起,国际社会对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逐步细化,声音商标跃入人们的视野。声音商标的出现,不仅为声音商标权人带来了新的利润,也带来了新的利益纠纷。对于声音商标权与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冲突,虽有充分保护在先权利模式与多种知识产权的兼容模式珠玉在前,但在我国新出台的《商标法》将声音商标列入保护客体后,我国仍应积极思考如何应对二者冲突,并为日后定纷止争作好未雨绸缪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地理标志纳入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模式的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人文价值.地理标志的特殊性使它无法被纳入现行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制度.地理标志作为标示商品来源的制度,与我国的商标制度并无本质区别,因此不必要在商标法之外单独建立一套地理标志制度.文章建议采纳一种新的保护模式,即在现行商标法的体制下,不采纳由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模式,而是将地理标志作为商标的客体,与普通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并列,成为商标法所保护的一类独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商号与商标的权利冲突现象在实践中大量存在,既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内在原因,又有立法不完善的外在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改变现有的分别立法的作法,将商号权的保护纳入到商标法的保护范畴之中,同时完善现有的商号登记程序,增加联合检索和公示异议程序,在立法中明确对侵权商号和商标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商标侵权中的反向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向混淆是一种新型的商标侵权形式,它不仅会使消费者产生混淆,而且会损害在先商标人的信誉。必须根据反向混淆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侵权的救济方式,并适当引入权利衡平和权利通约理论解决争议商标的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标法》对于商标的取得采取注册制,已经注册的商标所有权人可以依法使用商标,其他人不得侵犯其权利,注册可能导致混淆的相同或近似商标。商标共存协议便是企图实现相似商标在市场上的共存,能够同时获得商标注册。文章着重探讨商标共存协议的效力,主张商标共存协议不得突破混淆性理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