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比较Cortisomol糊剂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乳牙根管治疗疗效。方法选取72例93颗乳牙根尖周炎患儿,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用Cortisomol糊剂,B组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作根管充填。术后观察2周、1个月、2个月,并比较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A组成功率高于B组,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个月,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rtisomol糊剂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是较好的乳牙根管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种根管糊剂在根管治疗一次法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88例107颗,随机分为奥硝唑碘仿糊剂组59颗(实验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48颗(对照组),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术,观察3d、10d的根充反应情况和一年后临床疗效。结果奥硝唑碘仿糊剂组根管治疗术后反应发生率较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明显低(P<0.05),术后1年复查,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硝唑碘仿糊剂治疗乳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效果。方法采用根管治疗术对16例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治疗24颗牙齿,临床随访3-6个月对自觉症状、根尖窦道、X线根尖稀疏区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对消除临床症状、恢复咀嚼功能均感满意。牙根X线示根尖病变愈合87.5%。结论根管治疗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型机用镍钛器械ProTaper根管预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急、慢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磨牙82颗,176个根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及冠向下技术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采用手用不锈钢K型锉和逐步后退技术进行根管预备。两组均采用侧向加压法充填根管,比较治疗前后的X光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试验组根管预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根管预备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快速有效,根管成型、根充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Vitapex糊剂与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充填根管后的临床疗效。A组使用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B组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进行根充。治疗前和随访1年后拍摄根尖片对比,结果显示A组充填根管的成功率为94.71%,优于B组的80.58%。表明Vitapex糊剂充填根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讨论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对比Pro Taper机用镍钛器械与手用不锈钢K锉预备根管的临床疗效,观察根管治疗期间患者的疼痛反应的情况,为Pro Taper机用镍钛器械的应用提供一定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曾经收治的8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观察组应用机用鎳钛锉使用冠根向预备方法进行根管预备,对照组使用不锈钢K锉用传统的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根管预备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并分析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40位患者中,经机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后封药,一周内有疼痛反应的为5例,疼痛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的40例经手用不锈钢K锉用传统的逐步后退法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后同样封药一周,出现疼痛的14例.疼痛的发生率为35%.结论:在根管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新的方法鎳钛锉预备根管比传统的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无论是根管治疗中还是根管充填后,都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值得提倡推广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良好的根尖预备是根管冲洗和充填的基础,是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使用常规方法预备后牙较细弯曲根管时,容易造成碎屑阻塞,肩台形成,器械折断,根尖偏移,根管壁侧穿,根管预备过长、过大或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桩道预备后影响根管密闭性的因素。方法:收集40个单根管离体牙从牙颈部截断,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随机分为2组,A组、B组各20个牙,分别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预留桩道充填和传统的冷牙胶侧压充填,7 d后每组各取10个牙常规预备桩道,余下的10个牙作为两种方法的对照,全部样本牙亚甲兰染液浸泡7 d,劈开牙体测量根尖区染色长度。结果:A、B组各牙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其中未预备桩道前, A、B两组微渗漏无明显差异;热牙胶垂直加压预留桩道充填组预备桩道前后,微渗漏无明显差异,但冷牙胶侧压充填组预备桩道前后,微渗漏有明显差异。结论:热牙胶垂直加压预留桩道充填术桩道预备后,根尖微渗漏没有明显变化,根管密闭性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与比较iRoot SP配合单尖充填技术与AH plus配合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超声辅助iRoot SP糊剂导入根管加单尖充填技术对根尖封闭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下颌前磨牙30颗,行根管预备后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iRoot SP加单尖充填技术组、A H plus加连续波充填技术组、iRoot SP配合超声辅助导入根管加单尖充填技术组。选择细菌渗透法——粪肠球菌来评估iRoot SP单尖法根管充填、超声辅助iRoot SP单尖法根管充填以及AH Plus配合热牙胶充填后的根尖封闭性能。结果:三组根尖微渗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超声辅助iRoot SP单尖法充填组微渗漏时间要晚于其他两组。结论:iRoot SP根管封闭剂加单尖充填技术的根尖封闭效果与AH plus根管封闭剂加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的根尖封闭效果相似;超声辅助根充糊剂导入根管有助于提高根管充填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光谱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术后配合应用聚维酮碘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门诊部102例宫颈糜烂患者分A、B两组用妇科光谱治疗仪治疗,A组术后2~3周加用聚维酮碘栓阴道上药,B组术后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者反映及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6%以上,4~6周治愈率及7~8周治愈率A组均高于B组.结论:运用妇科光谱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好,一次性治愈率高,术后加用聚维酮碘栓可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根管预备后出现根尖炎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常规根管预备法,对不同年龄组及牙位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青年组及前牙组根管预备后出现根尖炎性反应较中老年组及后牙组少。讨论根管预备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及逐步后退法,尽量避免机械性损伤根尖周组织,一边制备,一边冲洗,将感染物质冲出根管,才能减少根尖炎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一种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现在,随着牙髓病学的发展,其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和器械设备都在逐渐完善,显著地提高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Vitapex对于有牙髓坏死、根尖周病变的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100颗根尖未发育完成的慢性患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分为两组,A组选用Vitapex注射形根管充填剂做1次根充,B组选用常规2次根充.[结果]常规需根尖诱导成形后2次根充的年轻恒牙选用Vitapex后,1次根充组成功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1次根充组根管腔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次根充组根尖封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次根充组根尖周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由于Vitapex注射型根管充填剂可1次根充,节省患者就诊次数且远期效果较好,提倡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年轻恒前牙外伤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脱位牙进行常规复位,固定,对后期出现的根尖周炎,外伤性吸收进行碘仿氢氧化钙根尖诱导成形术,待根尖孔闭合后改用永久性根管充填,用X线片作疗效评估,结果:大部分病例能取得有效愈合,有效率为88.7%,结论:对外伤脱位的年轻恒前牙可通过复位,固定,根尖诱导成形术等来保证患牙。  相似文献   

15.
根据患者来源及性质的不同,对64例难治性牙龈窦道患者分相,分别采用加碘仿塑化液根尖部少量导入法、牙周治疗法、极管治疗法、拢除阻生牙、局部搔刮等方法,并制定半月及两年疗效标准作评价,探讨难治性牙龈窦道的诊治方法及效果,研究发现:慢性根尖炎引起的难治性牙龈窦道比例最大,用加碘仿塑化液根尖部导入的方法半月治愈的成功率为91.8%,两年治愈的成功率为89.8%,其余病历的治愈率也达到50%以上,因此,对顽固性牙龄窦道的治疗,确定其基因、病源牙是关键,并应根据病因确定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短小磨牙残根的修复治疗,探讨短小磨牙残根的固定保存修复方法。方法:对75例短小磨牙残根用铸造核桩、冠桥修复。结果:经过1-3年的临床观察,93.75%的病例效果良好。结论:短小磨牙残根保留有重要的修复学意义,完善的根管治疗、精确的牙备、精细的印模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探讨自制根管治疗实验模型的教学效果.在借鉴国内各大院校根管治疗实验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本校实际,自行研制了一套与仿头模配套使用的根管治疗模型,并用于2009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09级学生根管治疗成功率明显优于2008级学生,x2检验p<0.05.自制的根管治疗模型缩小了实验课与临床情景的差距,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