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色。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让小孩子整天蹲在百草园里翻砖堆、拔草根、捉小虫,任其自流,不施引导,就是适合儿童心理,促进“儿童智  相似文献   

2.
李方 《现代语文》2006,(2):54-5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章,历次教参和其它参考资料大多认为,是“用百草园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而我认为,作通过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仍然表现作儿童似的天真、快乐的心理。下面我就“三味书屋”部分做一些分析,来阐明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编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是这样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读了以后,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印象?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道思考题实际是暗示学生,作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照结构山东齐鲁石化公司总校王春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不同心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向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现代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己的“百草园”创造了条件,为学校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 1 92 6年 9月写的一篇优美散文 ,描写的是自己童年的生活。百草园 ,作者开头就有交代 ,是家后面一个很大的园子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很好理解。但“三味书屋”是作者念私塾的地方 ,文中作者只用白描的手法对“三味书屋”作了简单的勾勒交代 ,并未对书塾何以命名“三味书屋”作解释。查资料方知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还包含着一些小故事呢。“三味书屋”原称“三余书屋”。三国魏人董遇一生著述甚丰 ,他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有人问“三余”之意 ,他回答说 :“冬者岁之余 ,夜者…  相似文献   

9.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此桑椹要好得远。【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断。以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来反衬三味书屋的呆板枯燥,生动地显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兴趣,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为了叙写百草园丰富而有趣的童年生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即为我们勾画了百草园鸟虫活跃、草木丰盛的奇妙境界。这一段先用两个“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  相似文献   

10.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不同生活场所进行对照,对比百草园的绚丽多彩与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并由此得出结论,即文章批判了陈腐的封建启蒙教育。他们所列举的证据主要有三:一是写三味书屋陈设古旧,气氛沉闷;二是写“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事;三是写“我”就只读书的情形。我们细细推究,会发觉以上三点都下足为据。其一,三味书屋是书塾,是求知之所,它当然不同“我”游玩的场所“百草园”那样的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强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简单的陈设、庄重的气氛,显得简洁、宁静、古朴,这正是书塾所应有的特点。其二,“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  相似文献   

12.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了有力地抨击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采用了对比手法,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生活进行对比。对比,是把截然相反的人物、不同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通过互相衬托,更清楚地显示人物、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重点品读文章精彩写景片段的意境美、韵味美 ,感受蕴涵其中的童真童趣。二、课文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纷扰中寻出的一点闲静 ,是浸透着故乡瓜果清新甜美的童年生活的恋歌。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乐园 :百草园的景物有声有色 ,美女蛇的故事生动神秘 ,而在大雪覆盖后的百草园捕鸟更是兴奋惊喜 ,趣味无穷。三味书屋是鲁迅学习生活的乐园 :放声唱读痛快淋漓 ,小花园玩耍无拘无束 ,课上偷着画画更是兴味盎然 ,就连那严而不厉的先生也是迂腐中透着憨厚幽默。作者正是在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表现了儿童热爱…  相似文献   

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被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儿童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如今,这样的故事还在复演。请看,许多在幼儿园活蹦活跳的孩子,进入小学不久,就变得郁郁寡欢、身体消瘦,由“盼上学”变成“怕上学”。究其原因,却原来是无穷乐趣的“百草园”变成了枯燥烦闷的“三味书屋”,孩子们怎能不怕?!幼儿园是游戏的天地,小学则以智力活动为主,本无可非议。问题就在于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书屋”,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封建教育、孔盂之道对广大儿童实行精神戕害的典型环境。“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沉闷、枯燥”的,学生们在老师读书时偷着“做戏”、“画画儿”,则是表现了学生们对封建教育的反抗。这些说法都是主观臆断的。在鲁迅的笔下,“三味书屋”的生活同样是充满乐趣的。学生们在经过简短的入塾仪式之后,过去那种毫无约束的生活也就结束了。从此,每天在老先生的指导下“读书”,“习字”,“对课”,课余休息的时候,仍然可以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说,这种生活和百草园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神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  相似文献   

18.
朋友们,请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这篇文章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儿童的牢笼,而百草园则是孩子的天堂;百草园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神奇的故事,无穷的乐趣在那里,孩子无拘无束,可...  相似文献   

19.
(一) 现在大概没有多少人怀疑鲁迅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象《论语》《幼学琼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生活的散文。读这篇散文时,你会感受到其间处处传达着一个儿童入学前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细微变化之心境,但不管怎样改变都改变不了儿童那种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情感态度。为了充分体现这种.隋感,文章采用比照的结构形式,选取了几个场景来展现。因此,在教授此文时,采用“比照”形式来解读文章,岂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