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动词系统中的“坐动”、“散动”及其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氏文通》的“坐动”,指充当了谓语的动词;“散动”,指充当了主语、宾语、表语、介词的宾语、定语的动词。二者的划分标准是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这种划分揭示了汉语动词既可以充当谓语,又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这一特点。因而《马氏文通》“坐动”、“散动”的提出对研究汉语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多功能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对“禁不住”和“不由得”这对近义词的异同进行了辨析。句法方面:二者的词性不同。基本句法功能不同,句法位置同中有异,此外,“禁不住”还有一些“不由得”所不具备的用法;语义方面:二者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意思,但“禁不住”的动作发出者必定与人有关,动词本身有主动“想控制”义;而“不由得”则没有这些限制。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要谈谈“作”与“做”这两个字(词),是因为将二者混用的情况很多。“作”的词性分类属于“不及物动词”和“系动词”;“做”的词性分类属于“及物动词”,这就是二者在词性上的区别。先看“作”的词性特征:“作为教师”、“装模作样”之“作”是它的系动词功能的表现,相当于“是”,其短语结构为,“系动词 表语”。这里“作样”之“样”表状态,而不是“作”的宾语。在这种结构中“作”也即“为”的意思。我  相似文献   

4.
否定形式的情态动词、助动词及其他动词可以表示“不必”、“不宜”和“不能”这三种含义,而且它们随说话者主观意图的变化而变化。为帮助初学者弄清这些表达方法,现将其作一归纳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日语中,可能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四类,一是动词的词尾发生变化接续可能助动词"れる"、"られる",从而把动词改变为表达可能意思的动词;二是日语中本来就存在的可能动词,如"見える"、"聞こえる"、"読める"、"会える"等等;三是"……ことができる"的可能的表达方式;四是"……ことができる"的古语的表达方式即"……しうる",动词的连用形接续"うる"也可以表达可能的意思。这么多的表达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即有各自的用法,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词汇意义、结构及意义、历史来源、语境制约意义四个方面来研究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玩”作为泛义动词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 ,其词义和用法都相当丰富 ,但它并不是万能动词 ;它可以连带宾语、补语 ,“玩”和它的连带成分可以构成短语或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成分 ,“玩”可以带“着”“了”“过” ;徐州方言“玩”的泛义性质也可以在历代作品中找到它引申的痕迹 ;词汇成分、语句、结构对“玩”的具体意义都会起到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水浒传》为语料,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管表示空间,还是表示时间,“前”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后”,它们主要表示空间意义;“前”、“后”与其它词语结合表示空间时,不能省略;。前”能用在动词前,“后”则没有;“后”可用在动词后表时间。双音节方位词中,“前面”、“后面”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它方位词语。  相似文献   

8.
虚词“而”的词性总的来说只有三类 ,即 :代词、连词、助词。有人提出“而”作动词一说 ,经举例证明 ,“而”不能作动词  相似文献   

9.
《淮阴师专学报》1982年第3期刊载张爱华同志《“使”字辨——与张静先生商榷》一文,该文证明在“使”字句中“使”是动词,并非介词。我们同意张爱华同志的这一观点。本文就“使”、“使”字句及有关问题作些补充论证并也与张静先生商榷。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使”确实与普通动词不同,而在某些方面“使”也与介词相类,如“使”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重迭。不能加“着、了、过”、不能用肯定否定相迭形式表示疑问、与介词一样后面总连着名词、“使十名”结  相似文献   

10.
从《论语》看上古“者”“所”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论语》中“者”“所”解释的几点探讨“所”和“者”是一对很有个性的古汉语常用词,主要是做特殊指示代词。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总要附着在其它词或词组上,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结构助词。这也不无道理,叫什么倒无关紧要,关键是应该掌握它独特的功用。比如:“所”字,总是附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而“者”字是附在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所字结构的含义是“所”字所附动词的宾语,而者字结构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1.
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把”字句和“将”字句,二者出现语境基本相似,分布比较一致。结构上二者的“VP”部分都比较复杂.元代“把”字句已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在其否定格式中,否定副词可以在介词的前面,也可以在介词后动词前。  相似文献   

12.
马晓娜 《学语文》2003,(1):43-43,11
“不一定”和“说不定”这两个短语,都表示不能确定,用于对某种事实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的推测。例如: (1)能不能通过考试,还不一定。 (2)能不能通过考试,还说不定。 (3)明天说不定会下雪。 (4)明天不一定会下雪。二者在语义上的差异表现在: (一)当二者后面是动词的肯定形式时,“不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问题入手,运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从语义、句法限制、表达等层面分析了汉语传信语气词“嘛”和“呗”的异同.文章认为,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又有侧重,前者重在表“显而易见”语气,后者重在表“情况唯一”的语气,二者表“显而易见”语气的来源也不同.二者句法上的差别在于,“嘛”可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与语气副词的结合面宽、可与能愿动词共现,“呗”则没有上述用法;功能上的差别在于前者重在说理,后者重在道情.  相似文献   

14.
术语“动词”(简称“动”),汉语语法分析中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1.词类名称,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这种用法在语法学界几乎是一致的(《马氏文通》用“动字”)。同时它可以被限定表示动词中的小类,如“及物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也可以用来限定其功能、意义相当于动词  相似文献   

15.
第3小题第①句标准答案为“云集”。《现代汉语词典》对“云集”的解释是: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这个解释表明,该词是一个描述性动词,“云”对“集”情态具有描述作用。描述性动词在句中往往充当描述性谓语,可带补语,不能带宾语。贾谊《过秦论》有这样的例子:“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该句“云集”的用法,正体现了其描述性的特点。“云集”还有“从各处来”这样的意思,决定了该词是趋向动词。而我们知道,趋向动词能用于动作的进行或完成,很少用于动作的持续。比如来、去,我们可以单说“来”、“去”,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日语的助词“も”和汉语的副词“ゃ”貌似简单,但无论是在中国人学日语还是在日本人学汉语时,都很容易出错.本文从它们的词性及接续方式着手,主要从对译的角度,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试图将它们的意义用法清晰呈现出来,以期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日本的汉语学习者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着”析     
现代汉语里,“着”的使用率颇高,无论在口头语或书面语中,都频频出现.它可以与“来”构成“来着”句;也可以与“呢”构成“着呢”句;它还可以粘附在动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之后,表“进行态”、“持续态”与“静止态”;它另可以当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语素使用等,本文涉猎以上几个方面,并对语法学界的个别前辈的某些立论提出些微的异议,这谈不上是商榷,商榷是同辈间的事情,而是企望求教于语法学界所有“术业有专攻”的先生们.  相似文献   

18.
动词的“体”这个语法范畴表示动词所指动作进行的状况、特点,诸如动作的开始、进行、完成、未完成、持续、反复、节律、短暂,等等。各种语言各有自己特色的动词的“体”系统。俄语的动词大部分有未完成体和完成体两种形式,英语有与时态、式相重叠的两种体,即完成体和进行体,日语主要用动词的“连用形”加“接续助诃て”再加“补助动词”来表示各种类型的“体”。蒙古语动词的体的构成借助于两种方式。即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指动词的词汇词干上接加一定的语法后缀来构成体词干的方式,分析法乃是主要动词的副动词形式与赋予它以补充意义的辅助  相似文献   

19.
以甲骨文中的”受”“止它”类卜辞为对象 ,就不同类型的宾语对否定词“不”与“弗”的选择配搭的考察表明 :在“受”“止它”类卜辞中 ,当谓语动词不带宾语或只带指物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可以在“不”“弗”中自由选择 ;当谓语动词带指人名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弗”不用“不” ;当谓语动词带人称代词宾语时 ,对这个动词的否定一般用“不”不用“弗”。  相似文献   

20.
“坠”与“堕”都可表示落、掉下来的意思,而且有时还可以互换。如:坠马,堕马;坠地,堕地。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表示往下垂,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橘子坠弯了树枝。表示垂在下面的东西,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表坠,耳坠子。表示失去,也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国语·晋语三》:“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