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试图通过对“先天综合判断”可能性的论证,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思路就是建立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弥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缺陷。连结二者的中介,康德最后归结到“图型”。不过图型说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康德仍然在追求一种知识的永恒的、行而上学的确定性。而知识的这种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其确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知识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出经验理性(实证知识)的诉求,现代教育理念的正当性就是得自这种实证主义知识论的论证。建立在实证主义知识论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教育正面临根本困境,教育的危机本质上是实证主义知识观的危机。在一个时代的教育观念中,必须同时具有信仰、理性和知识三个要素,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形成信仰、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要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禀赋自由、尊严、自尊、个性和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一种对终极价值的关切,康德从理性出发,把信仰建立在理性本身对超验的渴望与追求之上,引导人们走出不敢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走向理性信仰的意义世界——人类所建构的超越本体世界,体现自由本性的价值世界。康德的努力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对我们的伦理道德建设都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康德以来,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为人文学科不可回避的问题。康德肯定主体的存在,推动了艺术美学的发展;然而,当代理论却在极力否定和摧毁主体的存在,福珂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家。文中就主体性问题,从知识理性、道德实践、美学意义三个视点对康德、福珂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打破认为以康德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与以福珂为代表的后现代理论相对立的普遍看法,揭示出两者发展联系的隐秘所在。  相似文献   

5.
谢林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要义,是把他的先验唯心论原理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建立一个“·全·部知识的体系”。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依据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别建立了他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把各个知识部门统一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谢林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费希特的知识学改造成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过程对立统一的先验主义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判断力是连接自然和道德的桥梁,他一方面希望以启蒙精神克服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将新教的先验唯灵论精神吸纳到自己的理性精神中来,将新教精神转化为自己哲学的合理内核。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分裂的原因就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新教信仰的分裂,他最后将二者统一到有强烈新教精神的先验唯心论中来。康德在理智上是一位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者,在情感上往往是反对自己的启蒙理性精神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阐释康德对待基督教神学的独特态度和方式来揭示康德哲学的独特性及其意义。康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并不想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要瓦解基督教神学的“知识论”基础,清算前康德哲学中的“神学一本体论”传统,康德既从其哲学基础上批判了基督教神学为论证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那种使“神学”和“本体论”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又竭力为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作独特的辩护。由此,本文阐释了康德哲学对信仰与知识、本体与现象、理性与知性等所作的独特区别的独特意义,揭示了康德哲学对前康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独特修正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道德理性的争论关于道德理性,康德与休谟有着几乎完全相反的看法。康德认为:“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并且导源于理性,不但高度的思辨是这样,最普通的理性也是这样。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地表述,以致规定了整个实践的或者纯粹理性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规定了纯粹实践理性能力的范围,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康德看来,道德理性不只是个体实践道德的基础,更是社会道德原则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