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94年4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逝世,美国人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中国人民也深切怀念这位为打开中美友好大门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朋友,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前往使馆悼念,并为其题词.这使人们不禁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尼克松访问中国及后来中美建交的动人场面.那么,中美建交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的呢?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访美     
《学习之友》2013,(1):I0001-I0001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了美国。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外交时代。中美两国有过交锋、对立与怀疑的历史,直到双方下定和解的决心,这一切都在邓小平访美时凝视美国总统卡特的表情中显露无遗。邓小平访美奠定了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基调。从那时候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就成为中美外交中最值得观察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3.
一次重要的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分田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二年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访问,为中美两国关系在下世纪的发...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外交方面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政策。在此背景下,1984年4月底美国总统里根赴华访问。访问成果主要有:里根表示美国将履行在三个联合公报中所承担的义务,执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中美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四项协定和议定书,并草签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领导人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一再强调只有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的原则,双方关系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那么,中美两国之间发表过哪三个联合公报呢?一、中美上海二·二八公报。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  相似文献   

6.
李海 《中学文科》2000,(4):34-34
[例题]应美国总统克林顿的邀请,朱镕基总理于1999年4月6日至14日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15年来首次访美。此次访问对维护和促进中美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朝着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前进,加深了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双方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朱总理和克林顿总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政府明确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7.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到我国访问,经贸合作是特朗普此次访华的一大重点,美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8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大会堂与美国商务部长罗斯举行会谈,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相关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共同见证了特朗普总统访华部分商业成果的签约.  相似文献   

8.
我曾随中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组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考察团到美国进行了为期16天的考察与学习。考察期间,我们共参观了美国的12所大、中、小学校,走访了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技术机构,并与业内人士举行了座谈交流,同时作为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也传递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息以及进一步加深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望。这次考察访问使我们对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月5日,美国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总统大选。他的成功实现了美国少数民族的"美国梦",同时也成就了教育史上与中美两国有关的一段佳话。这就是位于夏威夷州欧瓦胡岛上火努鲁鲁市的普纳荷学校,它因为培养出了中国的孙中山与美国的奥巴马两位总统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1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专机“七六年精神号”在北京机场着陆,尼克松总统开始了历史性访华。这一外交大事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中美两国互相隔绝的时代结束了,交流与合作的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因此被称作“打破坚冰”的访问。  相似文献   

11.
1903年《浙江潮》中青年学生对世界认知,是以救亡图强为目的。青年学生认为救中国的药方,就是建立民族帝国主义国家。1903年度最受关注的国家是俄国。对帝国主义及民族性的认识、对欧美强国走上发达道路的研究、对日俄虎视中国满洲的警惕、对印度亡国原因的反思以及基于世界认知基础上的国民性批判,共同构成了1903年青年学生世界认知的基本框架。同时,青年学生对世界大国关系以及列强对华交往实质,也有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继续进行。为了遏制苏联并包围中国 ,196 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扩大了在越南的干涉 ,把肯尼迪在越南推行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等国的援助下 ,越南人民最终挫败了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相比 ,以局部战争为主体的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冷战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崛起主要依赖制造业,印度的崛起主要得益于软件服务业,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道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中印之间只有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和促进共同利益的联系,抑制和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使中印关系沿着稳定改善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后危机时代,政府主导的民主的推进将始终面临各种矛盾。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民主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的演化是历史规律的反映,民主不可逾越规律之上。中国特色民主化之前进尤其引以为戒。民族文化的认同,铸就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奇迹。这一语境下,中国模式民主的成长受到生物基因演化、家本位的世界观、地理环境因素、各种社会规范、民主意识的多重影响。我国民主化目标的实现应从战略高度兼收并蓄,从文化主义达到民族国家的认同,理性对待民主基本的议题,党内民主宜吸纳社会营养,回应发展观念的流变,协调不同社会规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围绕着日本侵华,中日苏出现了复杂的小三角关系。中国政府为了抗日,一面不断与苏联保持良好关系,得到苏联的有力援助;一面独力抗击日本侵略,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梦想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当中间突破成为永远的笑话之后,为了南进北翼的安全,改变初衷与苏修好。在中国抗战最艰难时刻,苏联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实践中,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从开辟民间贸易渠道入手,带动和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并随着世界潮流和日本政局的变化,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明智之举,强有力地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国内外有关越南和平谈判的历史文献,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对越南和平谈判期间的中国因素做研究和分析。从1968年5月开始的美越和平谈判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越南抗美斗争的主要支持者中国所起的作用。随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中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际上从主张以打为主解决越南问题,转向赞同积极进行和平谈判,并力促和谈成功。在中国的说服之下,越南方面终于在美越和平谈判作出必要的让步而最终使和谈得以在1973年初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刘丽君 《闽江学院学报》2003,24(3):66-69,74
20世纪50、60年代,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开路,为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had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and has contributed to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into one of the largest and arguably most promising ones in the world. Setting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t argues that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part of a much larger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China’s recent developments deserve to be noted, China has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to go before its aspirations to create truly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re fulfil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