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优势。要强化学校德育教育主阵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优化家庭和社会育人环境,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多渠道教育网络化的整体效应,保证整个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什么人"的重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完成育人目标,必须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以爱心传递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庭爱心传递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爱心传递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社会爱心传递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学师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需要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榜样示范,需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由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校、家庭沟通的桥梁,是构筑良好育人环境的平台,对于提升家教水平、推动家庭参与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展示教育风采和增强教育的社会效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矫治历来倍受教育系统的重视,本文从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不良品行的形成及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正对策,只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就可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7.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8.
刘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2,(15):237-239
目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笔者试图从学生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方面探究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心理育人大环境等方面探究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育人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互相配合.在构建幸福学校背景下,积极探索幸福的育人模式,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中小学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文章以浙江省鄞州区华泰小学为例,站在新时期的高度,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合作,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社会人员的教育作用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为缔造学生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升本科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应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和育人机制几方面建立长效学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三结合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我校就如何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不可分割的三教结合的整体教育进行了研究,探索出了我校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三结合的教育机构三结合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教育网络。为了构建校内外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19...  相似文献   

12.
李志英 《教师》2014,(3):12-12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优化家庭教育,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4.
在协同育人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高度一致的教育理念,重视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德育目标。这一模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协调一致的德育体系。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会沟通协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德育计划。这种紧密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辟了有效的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1,(95):10-12
在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作为教育的三大主体,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承担着开展教育的重要职责,但不是所有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所在的社会,扮演的角色同样重要。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构建三方一体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拓宽教育途径,逐渐将家庭、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注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全员育人领域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学校各个层次力量和家庭、社会各方面资源,创新思路、载体、机制,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质量创造更好的环境和基础,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正>顾润生:请问学校“润泽云阳少年的家校社德性共同体构建行动”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鞠秋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德育优先意识淡薄、德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家庭德育不到位、社会德育大环境欠佳等问题,导致中小学德育工作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强化德育意识,转变德育观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素养;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德育合力,进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德育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全方位抓住这个时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形成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应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协调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