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都"的语义出发,对全称量化及其相关的语义概念进行梳理,认为:"都"的语义核心(即真值条件义)是全称量化,全称量化结构的不同映射方式以及限定域的不同构成导致"都"呈现出不同的伴随意义。"都"的量化结构映射,主要有两种,话题-述题映射以及背景-焦点映射,而这两种映射分别导致"都"的两大语义特征——穷尽性和排他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亦探讨"都"的其他伴随意义(如分配性,超预期,程度高等)与这两大语义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剖析"都"的全称量化分析对于真值条件语义学以及焦点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含义 1.全称命题:对于取值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命题都成立或都不成立,则称这样的命题为"全称命题".常用"都是"、"都有"、"任意的"、"任何的"、"都不是"等词.如,(1)a,b,c都是正数.(2)对于任意的x都有x2 x 1>0.  相似文献   

3.
基于"场域—惯习"的视角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分析可知,"场域"是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生态环境,而"惯习"则使学术不端现象趋于"自我合法化"。剖析学术不端现象时,既要关注学术场域的客观结构,又要重视该场域的主观惯习。应以学术不端现象背后的学术生态客观性与学者主观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应从规则校正和学者自律两个方面来防治当前的学术不端现象。  相似文献   

4.
论封闭     
本文设想生成语法的扩充式标准理论的总框架,更具体地来说明1977’乔姆斯基和拉斯尼克所提出的有关这一理论的观点。我们设想语法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形式: [1]1、基础规则 2、转换规则 3a.省略规则 3b.定指规则 4a.鉴别式 4b.解释规则 5a.音系学与文体规则 5b.约束条件 规则体系1和2构成了句法学。规则3a——5a把语音表现看作是句法上派生的结构,而规则3b——5b把语  相似文献   

5.
索引词不同于专名和限定描述语,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的语义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本文首先介绍了索引词的经典解释理论--Kaplan([15])的二维语义论,然后考察了反驳Kaplan理论的四类反例:(a)"only"辖域中受宽松约束的"I";(b)第一人称涉己信念报告;(c)转换索引词;(d)延指现象.综合这四类反例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反例不足以否定Kaplan关于索引词直接指称的论断,但Kaplan所否认的"怪兽"确实是存在的.基于此,我们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在文末从索引词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中的"我"和"自己".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最简语段理论(PT)推导框架基础上结合标符算法(LA)和范畴特征系统论证功能语段结构、循环推导运算及其解释功能。特征核查和赋值通过一致性运算确立。句类和EPP特征由标符化确定。分析计算有效性与合并的制约条件。阐释功能语类投射的算子域CP语段的量化语义表征以及EPP特征与Q-特征和wh-特征的互动关系。阐明题元域v P语段的模态副词作附接语的合并和语义解释。范畴特征提供语义CI接口的解释指令。分析名词域DP的定指特征、算子特征、量词特征[Quan]和所指特征[Ref]等的交互以及复杂DP的重组所涉及的连接效应。阐述重组过程的分类及接口条件的约束本质。旨在进一步论证强语段分解表达量化结构表征的核心域、限制域和焦点域以及解释性原则,并充分诠释语段的类型变异、量化本质与DP复杂特征。述谓、事件结构、论元结构(ARG-ST)由动词域功能语段中心语PH(如Pred,v,Tr,Voice)及其投射表达。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潘海华(2006)、胡建华(2009)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做了更为精细的分析;发现"都"和"只"虽然在表面意义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都"表示"汇总概括","只"表示"限定排除";但是,在这种差异的背后却隐藏着某种相似性:它们都能引发排他性解读。本文着重探讨了"都"字句产生排他性语义的动因,以及"都"和"只"在关联对象、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焦点的话题化和关系从句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系列句法语义特性和限制条件;指出在表排他性的语义环境下,"都"和"只"的意义和用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平面向量是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内容的桥梁.作为中学数学中一个有力的工具,平面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除了具备"数"的特征,"形"更加彰显它的魅力. 一、平行四边形模型 1.相关链接(人教A版必修4第120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和第3题). 第2题 已知a、b为非零向量,求证:a⊥b(=)|a+b|=|a-b|,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第3题 已知a+b=c,a-b=d,求证:|a|=|b|(=)c⊥d,并解释其几何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指向看,"数量+NP1(和)NP2"结构存在数量单指NP1、复指NP1和NP2、综指"NP1(和)NP2"三种情况。本文讨论数量综指"NP1(和)NP2"时对并列名词短语"NP1(和)NP2"的要求。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数量结构综指时,首先要求NP1和NP2满足"同量化组合"与"共量化表达";此外,对其结构形式与语义也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期文 [1]、[2 ]、[3]分别利用四边形和圆给出高二新教材中所述的四类平均数关系问题以 6种之多的平几解释 .但用解几解释的甚少 ,仅见文 [3]提供了西方学者给出的一个方案 [4 ] ,“但上述模型需涉及四条二次曲线的作图 ,这对于中学生而言并不简单明了 ,因而不适合于实际课堂教学”[3 ].我们自然会想 ,能否给出一种“简单明了”的“适合于实际课堂教学”的解几解释呢 ?回答是肯定的 .已知a、b都是正数 ,求证 :21a + 1b≤ab≤a +b2 ≤ a2 +b22 ,当且仅当a =b时等号成立 .笔者现借助抛物线模型给出它的一个解几解释 ,供参考 :如图 ,过抛物线y…  相似文献   

11.
数域P上的一元二次多项式ax~2+bx+c(a≠0)在数域P上能够分解的充要条件是(b~2-4ac)~(1/2)∈P,并且当(b~2-4ac)~(1/2)∈P时,ax~2+bx+c=a[x+(b-(b~2-4ac)~(1/2))/2a)][x+(b+(b~2-4ac)~(1/2))/2a]。可是在什么条件下,数域P上的二元二次多项式f(x,y)=ax~2+bxy+cy~2+dx+ey+f (Ⅰ) (a,b,c不同时等于零)在数域P上能够分解呢?如能分解,该怎样分解呢?本文详细讨论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超前夸张"还X就Y"格式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句法上,"还"和"就"为时间副词,"X"由"VP1"、"在+时间词"以及"AP1"等语类充当,"Y"由"VP2"和"AP2"两种语类充当。语义上,"还"的语义特征为[+持续],"就"强调"Y"实现得早或快,承接"X"。"X"和"Y"具有时间、地点和性状三个方面的非现实关系,此格式具有[+超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解释"若a与b都是单位向量,则a=b"为何是假命题时,我是这样解释的:"因为a与b都是单位向量,所以|a|=|b|,但a与b方向不一定相同,所以a与b不一定相等."课后,有一名学生找到我说出了他的理解:教材上单位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知道,特征数为素数P的域F内,(?)a,b∈F,总有(a±b)~P=a~p±b~p.(1)实际上,这也是除环成为域的一个充分条件。S.Caslar曾对此论证过,但笔者在所能及的范围内均未查找到此文。为了教学的需要,特作论证如下。定理设R是特征数为素数P的除环,如果(?)a,b∈R都有(1)式成立,那么R是可换环——即为域。证∵对于(?)a,b∈R都有(1)式成立,那么(1)可以推广为  相似文献   

15.
引例: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否定:(1)若x>2,则x>3;(2)若a>b,则2 2a>b.该例常见错解为:(1)若x>2,则x≤3;(2)若a>b,则2 2a≤b.错误的原因在于将结论——命题"若p则q"的否定为"若p则q"直接套用到隐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确定.事实上,引例的正确结论应为:(1)x>2,使x≤3;(2)a,b∈R,a>b,但2 2a≤b.这种错误的产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1对命题的四种形式的理解关于命题的四种形式的研究,湘教版教材数学  相似文献   

16.
例1在实数范围内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b=a~2-b~2,根据这个规则,方程(x+2)*5=0的解为____.  相似文献   

17.
分式函数y=a1x2 b1x c1/a2x b2x c2,∈[m,n](a1,a2不同时为0)中,视常数a1,b1,c1和a2,b2,c2是否为零,可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且各种形式的值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方法,只是有的局限性较大,不具普遍意义.本文介绍一种利用单调性求给定区间上分式函数y=a1x2 b1x c1/a2x b2x c2值域的通法并例举其应用,与大家共磋.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必修二课本第77页有这样一道习题:已知两条直线alz+61y+1=O和a2x+62y+1=0都过定点A(1,2),求过两点P,(a1,b1),P2(a2,b2)的直线方程.本题的解法是:因为两直线都过A(1,2),所以a,+2b1+1=0,a2+2b2+1=0.由于(a1,b1)和(a2,b2)均适合方程x+2y+1=O,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X+2y+1=0.这种求直线方程的方法不同于我们求直线方程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道模块测试题考后归因分析与教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标教材《必修2》模块测试中我们出了这样一道解析几何测试题:已知两条直线a1z+b1Y+1=0和a2x+62Y+1=0都过点A(2,1),求过两点P1(a1,b1),P2(a2,b2)的直线方程.  相似文献   

20.
乘法分配律不仅有乘法计算,还涉及加法,学生在应用时常出现错误,如"(a×b)×c"与"(a+b)×c"张冠李戴,"(a+b×c"错写成"a+b×c"。借助几何直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逐步揭示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根本区别,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