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鉴于根据地初创期干部短缺的情况及动员群众全面抗日、坚持与维护统一战线的需要,干部教育成为根据地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中共中央和淮北区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整顿干部思想、创建干部学校、融入具体项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干部教育。通过以上实践,淮北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干部政治觉悟提高,根据地得到巩固;干部文化素养提升,根据地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迎合了抗战需要,培养出众多抗战人才。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正确运用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在抗日统一战线战略思想方面,既注重政策原则又注重斗争策略;在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战略思想方面,既注重动员民众持久抗战,又注重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在运用党建战略思想方面,既注重思想建设,又注重作风和组织建设,使抗日敌后根据地建设呈现崭新面貌,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贡献是卓著的,至今对于我们的统一战线工作、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有许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抗日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国现代历史上经常遇到的一个名词。但是这个概念的内涵还应该先说清楚。这个问题说清了才好说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说的抗日根据地即敌后解放区,它应该包含以下的内容:一定地域上的政权;抗日的武装力量(包括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人民和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政权和军队  相似文献   

4.
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人,被尊称为中央苏区“五老”。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抗日时,徐特立等四老参加了长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顺利到达陕北;何叔衡留在苏区坚持斗争,在突围时负伤后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5.
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工作,向根据地妇女宣传中共政策,而妇救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在组织发动妇女积极参加抗战、服务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938年,我在北平市沦陷区负责党的敌后抗日工作。我是根据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动员敌占区人民采取各种各样办法开展对日寇斗争,号召人民不要为日寇效犬马之劳,用当时的说法不给日寇当汉奸。因此,我们曾经帮助过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和抗日青年学生到我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游击战斗。对于不能或不愿到山区的爱国人士,我们组织一个北方救国会,以贯彻我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等抗日政策,团结他们做些有益于抗日的工作。北方救国会日常工作由我和张东荪、何其巩三人负责。我们大约每月聚会一次,是在何其巩的北池子八十八号…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的民运工作卓有成效。通过“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和各类抗日救国团体,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广大基层群众的动员、组织与领导,将民运工作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和巩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沂蒙抗日根据地民运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获取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奉命率115师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至1945年七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山东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左”倾错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创建了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广大工人群众,参加根据地的开辟、政权和经济建设工作,在巩固抗日根据地,支持长期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有着自己光辉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德籍作家、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是穿上八路军军装,拿起枪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战斗而死的第一个欧洲人。大革命时期他首次来华,所写大量文章较为集中地表达出他反对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反对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的国际主义精神;1927年6月回国后,继续对中国革命作理论探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认为中国共产党应从国情出发制定今后的斗争策略;1932、1934年希伯又两度来华,亲身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直至壮烈牺牲于战场。这期间他向世界报道了中国抗日的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台,日本陆军开始进驻接管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日本不断往台湾加派宪兵镇压反抗,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台湾宪兵队条例》颁布实施。该条例的实施是日本政府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控制、使宪兵队机构常态化的具体表现,其本质是为扼杀台湾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服务。考察日据时期《台湾宪兵队条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对于认清日本侵略目的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从1874年《申报》有关日军入侵台湾的“论说”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对日本的警惕、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动机和借口以及对台湾事件的态度等方面,《申报》坚持独立舆论,与官方有不同声音。但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重大问题时,《申报》与政府保持基本一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其特征,对于研究近代中日两国相互认知、中国人的日本观及其变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永福在保卫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反割台斗争中,他是留在台湾的清朝最高官员,战场上的全权总指挥;他制定了抗日保台的战略方针,在战场上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虽然,他没有能够坚持到抗日斗争的最后,但在这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壮烈的民族斗争中,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线,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战斗竭尽全力,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本残酷无情的侵略,海峡两岸的百姓愤起抗争,抗争母题成为海峡两岸文学一致的母题书写。在战时大陆乡土抗日小说和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抗日小说中,抗争母题呈现的形态、基调、力度各不相同,迥然有异。大陆小说中的抗争坚韧有力,台湾方面更多的则是表现为抵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频频制造事端,主要表现在:认识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修改《和平宪法》问题等方面。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右翼势力在近年来的活动如此猖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其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卢骅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4):106-110
由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曾活动于辽宁省宽甸县天桥沟地区并把军部设在这里。其原因在于天桥沟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群众基础,同时,这里也是日伪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易于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学生陆陆续续来到大陆参加抗日斗争。考察他们来大陆的途径,有的直接从台湾来到大陆,有的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间接来到大陆。他们来大陆的特点:一是以抗日为目的;二是路上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伴着枪炮传到了台湾。现今学术界对台湾基督教新教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却忽视了同时来台的天主教的研究,特别对两教在台关系基本没有涉及。文章通过对比日据时期两者发展及相互竞争的状况,寻找矛盾冲突的深厚根源。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期间 ,在日本著名反战作家鹿地亘的领导下 ,部分被俘的日本士兵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积极开展反战活动 ,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取得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清廷对台湾“番民”实行“弃”和“剿”的消极政策,从而使得台湾岛内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刘铭传为了促进了台湾岛内的民族融合和加强对“番地”的管理,便实行了“以抚为主,攻心为上”的“抚番”政策。由于刘铭传“抚番”方法得当,措施得力,终于将台湾的全部“生番”归化,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