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2.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雅俗对峙是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学提出了挑战。雅学、俗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在传统文学与新文学的交汇点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绝非过誉之词.金庸小说的读者层面之广,覆盖面之大,确实令人咂嘴.《金庸传》中有一段评论的话,是对金庸小说的最高称赏:“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位作家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真正做到了写尽中国人的人生:一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另一便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世界的“盟主”,他的武侠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影响,无出其右者。有人说:“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金庸小说研究、金庸研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科目——金学。  相似文献   

7.
金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走进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田。有人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可见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只能用魔力和神力来形容。金庸在文学史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在20世纪中国作家排行榜上,有几位文学博士把他列在第四位,他是第一个使武侠小说创作脱离俗套与窠臼的文学大师;他第一次树立了文人办报的新形象,是当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一介书生,南下香港,白手起家,名动天下。“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这是金庸的自我写照。金庸急流勇退金庸说他初写武侠小说,一为交差,二则是因为好玩。1972年,《明报》刊完《鹿鼎记》后他宣布封笔。时年他才48岁,正值写作的“青春”,对金庸突然止住如江河  相似文献   

8.
在金庸研究中,学界侧重于金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轻于对金庸与外国文学及文化的研究。金庸小说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其小说在展现出“民族性”的同时又展现出了“世界性”。将发掘其武侠小说的内在魅力与探索其武侠小说的外来影响相结合将有助于“金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深广,读者众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更是将武侠小说的创作推向了颠峰,阐释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奠定了金庸在“武林”中的盟主地位。  相似文献   

10.
我看金庸     
金庸先生的14部武侠小说已被印成多国文字,全球畅销,更有外国朋友把读金庸先生的作品看作是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捷径。香港有两位作家写书发了大财,一位是倪匡,另一位就是“金大虾”了。看了这么多部金先生的作品,也算是一名大“虾”,所以我就侃侃对金先生作品的看法。一部好的武侠作品,一定要有令人神往的武功秘籍,相当鲜明的侠义精神,再加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便是武侠小说的骨架。仔细分析金庸的小说,发现几条“真理”,我称它为“金氏定律”:一、男主角要么绝对聪明,要么绝对英俊,要么两者兼有。金大侠笔下的男主角…  相似文献   

11.
回望中国文学史的百年沉浮,我们不可能忽视那一度翻涌的金庸浪潮。从80年代金庸小说传入内地,“金庸热”可谓经久不衰,国内外的评论界也对金庸小说作出各种评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精英阶层对金庸小说的认可让其地位猛然提升,大有登堂入室之势。虽然批评文章屡见报端,却也阻止不了“金庸热”的强劲势头。甚至有人认为:“凡是有中国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了改造,开启了民族小说形式的新路径。本文从小说模式的演变全身换血的改造,金庸、鲁迅异同论,“雅”“俗”之说和承前启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漠视的奇迹,阅读和评价金庸都无法回避金庸的特殊汉语组织。调动多种语言资源和技法而形成多语混成的现代白话审美语言,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金庸善于调动文言与白话、方言与口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去铺陈场景、渲染氛围、夸饰人物,金庸以他深厚的语言修养和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向汉语世界的人们显示出现代汉语丰富的资源和精纯洗练、雅俗融合的形象魅力。  相似文献   

15.
概述中国武侠小说的流变、旧派武侠小说的特点及新派武侠小说的突破。着重分析奠定金庸新派武侠小说地位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兼论“射雕三部曲”、《飞狐外传》和《侠客行》,后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武侠小说写法的多样性进行探索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的喜爱。本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话语切入其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接见:大会堂里说“不变”进入八十年代,15种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修订工作已历时十载,将近完成。从此,金庸宣布其武侠小说“封笔”,把主要精力转向社会工作。就在这时,北京向他发出信息:邀请金庸先生到内地访问。而金庸也不失时机,提出“想见邓小平”。金庸先生说,几十年啦,他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真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试论金庸的美学思想脉络袁武金庸的武侠小说继席卷港、台、海外华人世界后,又席卷中国大陆,除吸引众多普通读者外,还令很多专家、学者爱不释手、通宵达旦。海外成立了“金学研究会”,大陆也开始了对金庸的研究。这里,我想试着谈谈金庸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他的美学思想的...  相似文献   

19.
金庸先生曾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到底何为"为国为民",到底如何界定侠。笔者结合金庸先生的小说,得出侠义的宗旨为"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当然武侠小说绝不仅仅是刀光剑影,江湖恩仇,它还应该包括文字美、人物美以及艺术美因此武侠还是美学。本文将以金庸小说为例阐述现代武侠小说中蕴含的美学。  相似文献   

20.
孔庆东,文学博士,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北大十佳教师”之首;有《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四十不坏》、《匹马西风》等作品风行于世;媒人(媒体之人)戏称“北大醉侠”,为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近年在多家电台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设坛讲授金庸武侠小说,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金庸和鲁迅。其作品语言驾驭出色,文章生动有趣,愤世嫉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