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和军事活动中,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而不断传承与演进。  相似文献   

2.
临潭万人拔河活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古时曾为明驻古洮州临洮军中强体之游戏,以后随落户于当地的从征者流入民间,成为"以占年岁丰歉"的象征性活动,其历史悠久,至今盛行不衰.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它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有利于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民族和谐、地区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临潭万人拔河这一民俗活动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很好的折射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和谐之间的紧密关系,本文试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拔河游戏的文化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材料对古代拔河游戏的原始文化蕴涵、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阐释与破译。作者认为,拔河大绳的显性原型系指龙蛇,潜性原型是男根和以男根为核心的男女交媾,拔河游戏是男女交媾的文化拟态,是上古一种特殊的崇拜生殖的仪式实践活动。拔河有祈雨解旱的巫术功能,深藏着祈求丰收增产的生产性动机。拔河还是一种厌胜辟邪的民俗活动,其厌胜辟邪功能导源于龙蛇图腾崇拜、绳与龙蛇神异凶猛凶险的自然特性和以荤制邪的巫术信仰。  相似文献   

5.
该文运用丰富的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材料分析解构了绳化母题的文化属性、功能和意义。认为绳是生殖意象的形象扭结,绳的显性原型是龙蛇,潜性原型是男根。女娲所引之“绳”系指男根,“引绳为人”是一种造人的巫仪。古代拔河大绳亦是男根象征,拔河是男女交媾的文化拟态。绳与龙蛇之间既形似又神似,二者互渗关联内涵混通,其神似主要表现为二者均为男根象征物,均有致风雨的神秘功能,均有丰收增产的巫术功能。绳还是厌胜辟邪的民俗法物,绳的厌胜辟邪功能主要是导源于龙蛇图腾崇拜、绳与龙蛇的神异凶猛凶险的自然特性和以荤制邪以邪制邪巫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研究一款"三绳拔河"游戏,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加上一些简单的逻辑推导,把这个游戏抽象为一个策略分配问题,并用C++语言编程运算出一个最优策略。通过分析程序的运算结果,从数学的角度归纳证明了这个分配策略的合理性。该策略可以对三绳拔河的运动员提供一些帮助,且通过这次研究,可初步理解建模的思想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肃临潭古称洮州,明代戍边大将李达及其后人经营洮州四十余年,临潭民间有一俗语说:"先有李家坟,后有洮州城"。近几年来随着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关于李家坟和洮州城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就李达经略洮州时期民间传说的关于"李家坟与洮州城的关系"作一考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洮州历史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8.
游戏风俗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那时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人数相等的两队队员,分别握住长绳两端,向相反方向用力拉绳,把绳上系着标志的地方拉过规定界线即为胜出。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吹火、钓鱼、猜谜语、"瞎子"打锣等,我最感兴趣的是"三人拔河"比赛。"三人拔河"比赛可有趣啦!在场地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站着一个身朝外的人,每人腹部外面套着同一根粗  相似文献   

10.
临潭方言词缀比较丰富,极具特色,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临潭方言名词词缀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分析,列举出临潭话中名词前缀"尕""老""阿"和后缀"子""儿""们""家"以及名词重叠后附加词缀的用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临潭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本文列举出几个常用的副词,并就这些词在临潭话中的实际应用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12.
While the science community continues to ask how its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needs to be expressed in the modern world, higher education grapples with issues of its own, including issues embroiled in the perennial tug‐of‐war between principle and economic pragmatis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give an account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t a regional Australian university campus. In this story, the tug‐of‐war is dragged strongly back to central issues of purpose and philosophy. Supplementary pragmatic information included are summaries from the feedback from students who have undergone the course and members of the relevant industry obtained through the course evaluations done in the years 2002–2005; moreover, a brief explanation as to how the obstacles faced were met in launching the programme has also been included.  相似文献   

13.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2013,46(2-3):106-117
World War I had brought with it unprecedented disaster and suffering for the Russian people, which intensified the domestic class contradiction. Several million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imperialist war, the Russian economy had been destroyed, and practically all the people's resources used up. Large areas of land had been laid waste, many factories had closed, prices had skyrocketed,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working people had suffered both hunger and cold, struggling on the verge of death. The war taught the people. The war gave rise to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波兰是一场空前浩劫,约6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对这一时期的波兰人口状况,学者多侧重于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进行研究,而较少全面分析。本文拟从德国占领时期波兰人口的状况、苏占波兰地区的人口状况和战后边界变化对波兰人口的影响这三方面,试对二战期间波兰人口的锐减和大规模迁移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战争对波兰人口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临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语的重要依据。选择一些动词,通过列举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临潭话中实际运用,说明了临潭方言词语和古代汉语有着密切地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临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语的重要依据。本文仅选择一些动词,通过列举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临潭话中实际运用,说明了临潭方言词语和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卢旺达居民大多以胡图族、图西族为主,特瓦族居民极少。比利时在卢旺达的殖民统治政策,造成了卢旺达长期的贫困以及图西、胡图两族相互仇恨。1994年致200万人惨死的卢旺达屠杀,便是老牌殖民国家在非洲的新殖民主义行径恶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体育活动的作品很多,诗、词、曲、赋、散文、小说各种体裁的都有,时间从先秦至近代,关于体育活动的类型涉及各种球类及击壤、投壶及赛马、射箭、击剑、角抵、相扑、武术、游泳、赛跑、跳远、拔河、滑雪、钓鱼、围棋及妇女儿童的踢毽子、放风筝等。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各个时期一些体育活动进行的场面,参加活动者及观看者的思想情绪、精神状态,而且也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精神。从事体育专业工作的人们和体育爱好者可以从中看到一部生动具象的中国古代体育史,同时对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华北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极为低下,这种状况阻碍了党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利于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从而对抗战产生了消极影响。对此,根据地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尽的关于国民教育的规章制度,组织了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开展"冬学"扫盲运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适当地发展中等教育,从而逐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根据地国民教育的发展,为华北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