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朦胧诗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岛、江河、杨炼等为代表,以他们各自独立而又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诗群”。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已成为过去,而我所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力量促使诗人在一潭死水的现实处境中孕育出朦胧诗这一诗坛奇葩。我想除了人们通常理解的在内容上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接续及艺术形式上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借鉴以外,更是他们以受难者的姿态对现有伦理生活进行艰难突围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双桅船     
朱羽 《新读写》2008,(11):9-9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朦胧诗     
杜家和"文革"结束不久,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格的诗歌,被称为"朦胧诗",代表性的诗人主要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梁小斌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多数朦胧诗的诗人在"文革"期间已经开始"地下"写作,"文革"结束后写作逐渐转入"地上"。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它那凝炼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反映时代的脉搏,表达人民的心声,发挥着言志咏物的社会效用,使人们在思想情感的升华中得到愉快。朦胧诗作为诗歌家族的一员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足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的朦胧诗以它特有的生命力再度崛起,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一时间震动了诗坛。其代表作者是舒婷、北岛、顾城、王小妮、杨炼、江河等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诗,从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进程也摇摆不定,但众多的诗人为诗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至天安门“四五”运动后,“血脉相承的使命意识激发了新的呐喊,中国民众以诗的方式启示了自身的醒悟”,一些诗歌建设者开始对诗歌文本进行了一些改造和重建工作,一种全新面容的诗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70年代来到今所谓的朦胧诗(可能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已存在,同时,这也是一种大称谓,在后来,也曾出现“反朦胧诗”和“pass北岛”的呼声。”) 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朦胧诗也经历了曲折的…  相似文献   

8.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诗潮是朦胧诗潮之后,中国诗坛上出现的一股最具影响力的潮流。它有三点值得注意:一、它来源于朦胧诗,又是对朦胧诗的直接反动;二,它是一个庞杂而松散的诗歌群体,其内部有多个“流派”或社团,主张或号令很不统一,不少流派的宣言与创作还不一致①;三,批评界给它的命名较乱,命名的标准也各各不一。或称之为  相似文献   

11.
陇人 《初中生》2011,(Z6):30-33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世纪70年代末,她和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致橡树》是其朦胧诗代表作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在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诗的荒诞首先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二十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其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北岛无疑是“震中”。北岛以深刻的怀疑精神构成其诗歌深邃冷峻的风格,诗中展现了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荒诞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被异化的人们,表现出浓厚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文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三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派     
《初中生》2009,(1):72-72
从1980年开始,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继“朦胧诗”后,“第三代诗歌”借助“pass北岛”的口号明确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方向.“第三代诗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与人生感悟.在“第三代诗人”中,海子“私人密语”般的诗歌已经被公认为当代诗歌的经典.海子诗歌以其高度的“个人性”去创建“公共性”,并在当代公众生活中得以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8.
《山民》的作者韩东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先锋诗派”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派”,是我国当代诗坛上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如果说“朦胧诗”更多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寻根诗”更多地关注诗歌的民族文化内蕴,那么“先锋派”诗人则一反常态,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个体存在中。  相似文献   

19.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时代正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着我们的诗歌。作为特定时代意识形态的诗歌,当然谋求和时代潮流的某种对应,这种对应不仅使诗歌的内容特征发生变化,而且也必将导致诗歌艺术形式的相应变化。从诗歌发展的纵向看,无论遭受何种意外寒潮的阻袭,这一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却始终在其内部富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内在生命活力。我们的新诗,在经历了“四五运动”诗歌和“朦胧诗”两次大的潮涌之后,仍然顽强而扎实地向前行进。及至今天,流派纷纭,千帆竞发,已然蔚为壮观。在本文中,将要论述的是“朦胧诗”后在一段时间内占据诗坛主导地位,春笋般突然冒出,风行于整个诗坛,赢得诗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