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东北亚美日不断加强其军事同盟关系,使该地区的紧张关系有增无减,美日军事同盟的存在与发展是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遏制中国。这必将对该地区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
“空海一体战”是美军最新提出的战略构想,具有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美国认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军事发展迅猛,美军有可能丧失未来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优势.美国需要依靠其在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国来推动“空海一体战”构想.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与“空海一体战”的关系,美澳军事同盟在“空海一体战”后的走向,以及面对美澳战略上的威胁,中国应该如何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3.
美日同盟对二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与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美日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美同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1960年新安保条约的签署,其军事同盟性质进一步凸现.冷战的终结、特别是苏联的解体,使日美同盟失去维系的纽带与支点,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1996年日美联合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日美关系重归以安全为中心的轨道.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性质已由防御型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地区主导型"的同盟关系,日美安全合作的范围、双方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合作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9·11"事件后日本"借船出海"战略的实施,已使日美同盟由原来受和平宪法制约的"纸上同盟"变成极富攻击性的"行动的同盟".随着中国的崛起,日美同盟针对中国的倾向日趋明显,如何应对其消极影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5.
1911年续订的第三次日英同盟,起因于英国竭力想要避免因同盟义务而卷入可能发生的日美战争,而日本出于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制衡俄国、平衡英美关系、继续侵略中国等考虑,也接受了这个没有军事协议的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6.
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看日美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冷战的产物,是日美结成战略同盟关系的重要依据。日美安保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确立,60年代调整,到90年代中期再度确认的历程,说明日美关系的核心是战略国盟关系。今天日美继续在亚太地区谋求主导权,图谋控制亚太事务。从日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看到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日美关系由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演变成今天的平等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为维护独立自主的地位,先后实行“一边倒”和“一条线”战略,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有违初衷的现象。80年代以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实行不结盟的政策,进一步突出了独立自入的原则,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利益也促进了和平和发展。冷战后中国继续奉行不结盟政策,并以这一政策的力量和自身的努力,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为探索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的新途径,摈弃军事同盟政策,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从签订之日起就深刻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之后在岸信介内阁、安倍晋三内阁时期被再次修改。本文通过考察日美安全条约的起草、制定和交涉过程,主要运用政治过程论分析日本国内各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调整。日本通过安全条约实现了日本与美国的高度捆绑,达到了长期保证日本政治、社会稳定的目的。但是,日美安全条约也带给日本许多负面影响。仔细剖析条约起源,有助于深入了解日美关系及日本国际政治的实际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佐藤荣作执政末期,垄断资本膨胀,海外经济扩张加剧,军事力量加强,日美军事同盟巩固,并顽固坚持反共反华立场,中国据此曾一度提出"日本军国主义已经复活"的论断.这一论断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它对于警惕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所起的作用,仍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对外关系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日美同盟是美国意图主导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冷战后,世界格局被打破,日本致力于构建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方面不断的增加军费支出,转变其战略思想,重视安全外交,使其成为维护本国和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加强与美国之间的联系,并依附于美国,以便维系它在亚洲地区的主导权,力求安保。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忠岐 《教学与研究》2007,105(9):50-57
与欧洲地区秩序不同,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推动亚太地区秩序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美国主导地位的加强和联盟体系的演变;中国、日本、印度等地区权力中心的崛起;主要大国关系的变迁;地区化的发展与多边安全制度的兴起;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与国际规范的改变.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联盟体系、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安全制度、经东盟开创的规范共同体、民间层次的地区性复合相互依赖,作为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变革趋势的不同层面,一并构成多元变动中的亚太地区秩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前提,离不开对现阶段国家安全形势和背景的具体的、历史的考证。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对华遏制、日本的背离和“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是目前中国国家安全尤其需要重视的因素。因此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应是:保证必要的、足够的军事威慑,保持最大范围和最大可能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走出安全困境的路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在经历了亚太金融危机之后更加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亚太地区的政治安全形势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相反,由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抬头,以及美国的世界战略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国际政治和军事对立,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秩序的混乱,东北亚地区安全架构面临重组的局面。构筑东北亚安全新秩序,加强各国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有关各国的共同战略利益所在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欧盟决定建立以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联盟。但是欧盟各成员国存在利益分歧,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本身存在机制缺陷,欧盟财政和军事能力不足以及美国的制约等,使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始终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战略框架内形成了亚太安全战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在全球层面的结束,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意味着美国必须重新评估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并据此制定新的亚太安全战略。本文主要论述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缅甸战役是中美英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第一个共同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二战时期中国军队唯一一次走出国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大战役。但是由于中美英三国具体利益的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在缅甸战役期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亚太安全格局的现状是美国联盟霸权模式、大国博奕模式、次区域多边合作安全模式的共存并立.随着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合作安全观的理解和信奉,未来的亚太安全格局可能会走这样一条道路,即经历大国安全模式的改善与重新构建、次区域多边合作安全机制的成熟、区域多边合作安全机制的创建的渐次发展与演进.诚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中国政府要有正确的亚太安全战略思路并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在确保自身安全与国家利益的同时,对亚太合作安全机制的创建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美国霸权:一种制度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霸权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方式的角度来看,霸权可分为权力霸权和制度霸权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美国的全球霸权就主要是一种制度霸权。二战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建构了一系列国际制度,以求全面主导国际社会。冷战结束后,美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及时修正了原有的国际规范,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构建由美国领导的、其他西方国家参与的民主世界,以此为中心建立世界新秩序井相应弱化联合国机制的作用;经济上通过左右世界贸易组织,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建立为美国服务的全球经济新规范;安全领域积极推进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多边防务安排,井加紧构建针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安全网络。“积极的多边主义”和“非公平性”是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美国制度霸权存在着完整性不足、合法性不足以及充分性和有效性不足等缺陷。面对美国主导国际制度这一政治现实,中国理应采取灵活而务实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