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聚焦关键要素,增强思政课发展动力;加强协同联动,汇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在实践路径层面,以“八个统一”为根本遵循,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善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配齐坚强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性;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理论性;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六个"为什么"是"概论"课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但不能覆盖和替代"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六个"为什么"应该融入和突出体现在"概论"课教学中,这需要理清思路,把"概论"课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使这门课程能为大学生真心接受并终身受益,首要的是要重视并花大力气讲好绪论课,着重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为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要从整体性的把握上,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原理课教学必须做到理论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统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原理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和自强。  相似文献   

6.
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是把"三个自信"的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其次要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原则;第三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要实现评价性质人性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设计整体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动态化,评价设计真实化,从而建立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高校"三个自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层次的教学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就要坚持"以史育人"的教学目标,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大历史"观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原著、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真正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知识体系转化、升华...  相似文献   

8.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学观念,用"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构建"原理"课的方法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考核方式,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模式.  相似文献   

9.
自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设置方案以来,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想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关键是要有"好的‘思政课’教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11月16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以"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下简称"讲话")为题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好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仔细思考这三个方面要求,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地体现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师为例,来理解"思政课"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蓝本,以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抓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的一种教学形式。专题式教学注重基础,彰显整体,立足现实,着眼教育,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为了提升"原理课"的质效,各地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舍本逐末的情况,而要真正提升"原理课"的质量,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在明确"教什么"的基础上再去思考"怎么教"。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是对的》从教育实践的全局出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社会公众呈现了一次精彩的思政公开课。它直面当前思政课改革困境的种种缘由,是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成功范本。节目回归思政课初心,是恢复思政课教师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心灵革命。它回归了思政课应有的实践温度和理论深度,把握了思政课敢于抓住时代"真问题"、讲好"大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思想问题"的主旋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多元立体教学格局、现代新媒体技术凸显了课堂的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3.
"四个全面"思想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为路径,以建成全面小康为总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治国理论的基本方略,它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问题。它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总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这一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其内在必要性,要将必要性转换为可能性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设计下功夫,探索出融合的教学经验,从而推广运用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  相似文献   

15.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做到: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思政课教材体系,努力在真学上下工夫;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转化的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努力在真懂上下工夫;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在真信上下工夫;与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努力在真用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6.
凌小萍 《教育探索》2012,(3):129-1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不仅有利于理论上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有利于实践中解决“原理”课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整体性问题意识和自然原则.专题式教学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的关系;要紧密结合实践,开展专题教学;要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要建立课程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韩世强 《中国教师》2013,(Z2):11-11
"05方案"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马原")是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关于"马原"课的教学研究成果很多,有人从教材和理论性质和特点研究,有人从教学方法出发探讨如何做好教学;有学者对"马原"课教学中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予以思考;也有人考察"马原"课在实施教学中的时效性、时效性如何。但大多都是理论化的探讨多一些,缺乏实践性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高校思政课应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高校思政公共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尤当如此。在思修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专题式教学和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是两个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设的目的是从历史维度出发,解决大学生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认识问题,进而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整个课程要求教师提炼影响学生理解贯通的真问题,重塑教学体系,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以“问题为引,以生为本,互动为法,认同为魂”为主要特色的“纲要”课教学创新模式,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构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统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世界体系和人类文明进步历史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依法施教,在培养目标方案上做好制度设计,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依德选教,在师资队伍构成上做好以高尚的人格形塑新闻教育工作者师魂品性的工作;依道施教,在教材建设与教学教法上做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思想的生产者等课程体系的设计工作;因材施教,在教育技术上建立以新一代"云管理"传媒运营为平台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全员治教,在育人环境上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隐性教育"氛围,培养新一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