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苏轼以科举步入仕途,以议选举见重于神宗皇帝,以知贡举达到仕途高峰,一生与北宋选举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元代广西科举不兴的社会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元代是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史上的中衰期,科举取额甚为有限,科举及第人数极少,士子仕途艰难。此与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对元代广西科举考试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可以从区域史的角度为我们研讨中国科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山东教育》2009,(1):125-127
一个家庭如何教养子女,似乎属于私人生活的范畴,而无涉任何政治活动。然而近世中国的士人家庭,均以其子弟之步入仕途为最高愿望。当时政府用人以科举取士为主要途径,故中上家庭自幼训练子弟,即在造就彼等未来顺利走上读书仕进之路,主要受此终极目标的影响,一套特别的幼教方针因之形成。  相似文献   

4.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状元及第后,直接供职于翰林院,其仕途起点高于其他新科进士。科举及翰林制度下的文学生态,以及翰林文人的特殊心态,都对状元的文学创作有所影响。一方面,明代状元的仕途,决定了其文学创作是馆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状元的诗文创作又不完全受制于馆阁文学,特别是在仕途受挫后,其创作更呈现出与馆阁文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作者从明代状元的仕途、文学对明代状元仕途的影响和仕途对状元文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明代状元之仕途与文学创作的多重关系,以期对明代文学和明代社会获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实现济世救民的抱负是唐五代小说中士人功名观的重要追求士人参加科举是为了凭借自己的才学走向仕途,实现他们建立功业的济世理想。中国古代士大夫受儒家思  相似文献   

7.
《酉阳杂俎》是晚唐时期的一部史料笔记小说,该书对其时科举士子的生活多有记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晚唐科举士子的各种社会心态,如明经不如进士、仕途空幻、喜奇话异、重视高门等,颇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汪古马氏是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官僚家族,其社会交往网络极具特色,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家族的政治社会地位和文化取向。其中尤以马祖常最具代表性。他的社会网络分为同乡、同年座主及门生后学、同僚等几层。同乡以地域为纽带,在他早年及政治失意归乡时作用明显。同年座主及门生网络是由科举和授业形成,可强化彼此的身份和旨趣,并有助于仕宦生涯。马祖常步入仕途后,同僚成为其重要的社交对象,那些政治见解或诗文才艺与其相近者是他同僚网络的主要构成。马祖常笃信儒术,但也有与佛道之士交往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政治地位浮沉及其避世思想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有机会步入仕途,为中国的封建精英注入新的元素,防止了家族的垄断,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极大繁荣。另一方面这种机制也  相似文献   

10.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11.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仍然保留科举制度的残余形态,实行生员考优拔贡与举贡考职,并在新学堂学生和留学生中进行考试,依据考试成绩,奖其功名,授以官职。这对清末民初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的存在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后代作家更关注于李杨爱情本身不同,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李杨题材,在描写爱情时更注重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从而提醒人们总结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元朝八十年不开科举,文人被抛离既定的仕途轨迹。对元杂剧中儒士浪子形象的解读,可以透视"剧作家"这一特定儒生群体"玩世"与"入世"之间的心态,其笔下的杂剧体现出诗骚正统之外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人的隐读修业及其诗歌创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时局动荡,官学教育渐趋式微,文士多隐读于山林。唐人的隐读修业,或地处繁华,或地近两京,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另外,文人隐读山林以备科考,相互之间有一些传习教学的色彩,这种聚学山林的模式,不仅弥补了官学式微造成的教育空白,还开宋代书院之先河。从内容上看,文士修业传习多以儒家典籍与传统诗文为主,而他们的诗歌创作,受佛理禅思的影响,有着疏散淡远的情趣,但有时也略显僻涩,并流露出时不我待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17.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