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转变教育改革应当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和主旋律。但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课程的指导思想及思维方式改革尤其具有决定意义。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而言,更为重要的改革则在于体育课程对其体育文化母体态度的转变。体育课程对体育文化是机械认同,还是批判匐新;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存在,还是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存在;是静态的“复制”体育文化,还是动态的“生成”体育文化,不同的选择表示着截然不同的体育课程范式。因而,从这一层次来看,我们对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及理论探究亟待反思。首先,我国学校体育的课程发展与体育文化之间仅仅呈现出“工具——实体”性关系,即课程仅仅是作为体育文化的工具而存在,或仅仅是作为发挥体育文化的某项生物功能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文献法、专家咨询法,对体育的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观点展开研究.通过对体育课程传承文化命题的解构,提出体育课程内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的观点,摒弃体育课程的工具意识与机制,使体育课程回归于文化.尽管这对体育课程与文化关系是一种学理的探讨却无疑有着突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推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校本课程成为当前承传民族体育文化的理想载体。布依族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依族地区应将布依体育文化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之中,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更好地利用布依体育文化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彰显学校体育的民族特色,以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的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因素,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由于体育教育主要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这就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的探讨,阐释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构成。隐蔽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的交互作用,把潜含在体育课中的具有理性层面的内涵显现出来,无疑会对体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整合效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体育也随新的“科学与人文交融”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生物意义,而是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广泛的拓展。为此,探究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应是推进新时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体育课程“重技术、轻人文”导致体育文化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消解的问题,本文提出重构“健身育人”的体育文化理念,摒弃体育课程的工具意识与机制,使体育课程回归于文化。并揭示了文化与体育融合的丰富人性内涵,从而拓展了理解体育课程与现代文化相融通的体育教育视域。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问题的基础上,从现象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研究视角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层分析和阐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改革的理论启示意义。研究认为:生活世界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身体运动感知和领悟,用内心体验和感悟体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来重新设计;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启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文化价值重建应倡导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真实对话,需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整体课程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应注重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选择体育安全常识、生存技能训练等安全教育内容进入高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实证调研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课程建设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研究旨在要从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教育发展、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度上,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层面上,从获取先进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角度上进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从而以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学校体育文化,以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打造品牌课程,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特色课程,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的文化角色、品质、功能的转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课程全新的文化面貌、视野与旨趣。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本体存在,由肯定性定位转变为探究性定位,由认同性模式转变为生成性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文化范式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2.
体育隐蔽性课程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要素,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等。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介入到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颖  郝德永 《教育科学》2002,18(5):25-28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探究与课程发展实践中,关于课程与文化关系的问题,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命题与逻辑:课程作为文化承传的工具。这样的命题与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造成了课程的文化自主性与建构性缺失的弊端及后果,使课程只是作为社会法理化文化的一种工具存在。多年来,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主动性、自我建构性和创造性的漠视与抹杀就是这种工具化的课程理念与实践使然。因而,转变教育观念、模式、机制与方法,必须以转变课程的文化观念、角色与品质为前提和基础。为此,本文以课程作为文化、课程作为教育学化了的文化、课程文化的教育学性品质为切入点和主题,探讨当代课程的文化底蕴与品质,以便使课程由单纯的文化工具存在转变为独特的文化主体存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4.
体育“部活动”是日本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体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近年来日本的相关改革显示,政策导向和制度构建等外在动因并非体育“部活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所不同类型高中教师对体育“部活动”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态度显示,“部活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教育工作者的内部驱动,体现其制度化自下而上的特点。基于阐释主义研究范式来看,日本体育“部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全人教育作为共通的教育理念,形成对体育“部活动”的显性普遍阐释;教师个体对体育“部活动”的意义阐释各不相同,自我阐释存在多样性;由于类似竞技体育的教育“神话”和对学生自主性培养等隐性普遍阐释的存在,自我和普遍阐释形成统合,最终在教师群体内宣告了体育“部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一、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河北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现体育教育在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师资和课程设置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开展。现围绕河北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以推进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开展。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教师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小学美术的结合,通过美术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二战后英国政府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学校体育课程彰显国家控制与教师自主的平衡、课程灵活性与统一性的协调及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学校课程建设就是落实办学思想和教育理想.将学校文化落地变现的过程。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具有挑战性而意义广阔的问题:推动学校文化课程化。实现学校文化课程化,关键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建构学校课程文化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根本途径。怎样将学校文化植入课程.并相应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这里以校本探索为例,展开六个点位的探讨。一、为什么要将学校文化课程化如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德育一样.当下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如将学校文化文字化、彩色化、口头化,以致形式化、形象化,学校文化缺乏认同与内化,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力和生命力。学校煞费苦心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因缺失文化引领而陷入无序状态。破解“两张皮”现象,我们的核心主张是:学校文化课程化。建树这一观点至少有四点理由:一是学校文化植入课程才有教育力量,这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教育特性。二是学校文化只有落地课程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导向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三是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优质的课程建设和高水平实施为依托,而这种依托取决于学校课程领导力。四是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必须以渗透学校文化的课程文化建构为根本途径,脱离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也就生长不出课程领导力。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一门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放松身体与精神的课程。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致使大部分初中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身体素质教育,导致现代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本文通过具体论述人文精神教育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