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父之德     
社会三百六十行,每行都要讲职业道德。为人父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先生就把父亲分为两种:孩子之父和人之父。前者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鲁迅先生将这种家长斥之为“是制造孩子的家伙”。而后者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显然,这后一种才是称职的父亲,也是具有父德的父亲。构成父德的核心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理应把坚强的事业心、崇高的志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等做为父德的精髓。为人父…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好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先生斥之为“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三字经》里也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教育好子女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医家讲医德,教师重师德,为人父者,怎能不讲父德? 鲁迅先生在《热风·二十五》一文中,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  相似文献   

4.
一、家长教育资格: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做家长需要资格吗?什么样的家长才具有教育资格?毫无疑问,不管有没有人教过你,也不管你愿不愿意、合不合格,只要生了孩子,你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  相似文献   

5.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以非常激愤的心情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责。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样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人了。”对家庭不重视子女教育而造成的人口素质低下,先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家庭仍然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无疑是片面的;而在家庭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因为我们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在外忙事业、忙经…  相似文献   

6.
目前,家庭幼儿智力的发展,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就关于幼儿智力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阐述本人的一些粗浅想法,以资讨论.记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一位名人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启发父母——人类的教育者.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些都是先辈名家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精湛论述.随着科学的发展.在教育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仅通过一次教育的人,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于是人们把教育向两极延伸,向前进行早期教育,加紧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向后进行劳动者的在职教育,活到老学到老。家庭教育成了人类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改育一并构成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他的《随感录二十五》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这篇文章发表于1919年的9月15日,距今已有80年,但是它的意义并没有随时间而消逝。今天开“父范学堂”这样一个栏目,就是为了给父亲一个交流的园地,交流如何从一个“孩子之父”变为“‘人’之父”。…  相似文献   

8.
改名风波     
近几天,我班某村的几个学生先后找我要求改名,我很纳闷。一问,才知道他们村近几天来了一个“狐仙”,会测字,会算命,经他测的名字可前途无量,飞黄腾达。当我拒绝这些学生的要求后,他们的家长竟一齐来找我。尽管我大讲特讲这是封建迷信,但他们仍坚持要给孩子改名。最后,一个家长气呼呼的说:“老师,您说的有道理,可如果算命的说你孩子的名字克父克母,不管他说的对与错,你怎么办?”我思索着:如果我对他们这种不正当的要求放任迁就,就等于鼓励了学生的错误思想与做法,会滋长他们的迷信思想,更会使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如果我…  相似文献   

9.
正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会了诸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有些家长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不管孩子做什么,做法是否得当,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任由他去做,甚至鼓励他去做就是赏识教育。不料,这些所谓的“赏识”,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正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会了诸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有些家长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不管孩子做什么,做法是否得当,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任由他去做,甚至鼓励他去做就是赏识教育。不料,这些所谓的“赏识”,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陈洪 《宁夏教育》2006,(9):69-69
为孩子乱“撑腰”的现象在不少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别人打你,你也打他”、“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他若打你,我明天就揍他”,等等煽动性的话语,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家长疼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孩子在被“欺负”,受“委屈”之后,家长总是对孩子灌输“报复”的思想,大讲“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或者亲自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甚至直接上阵进行报复,那就不对了。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2.
家长的威信     
陆晓红 《山东教育》2002,(27):47-47
在一次家长活动中,偶然听到两位家长的交谈:“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觉得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家长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叫人生气……”这使我想起一个问题:现代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怎样的威信?怎样树立威信?以下是我的几个观点。一、说到做到是树立威信的基础威信首先应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打骂的方式所能建立的,家长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女儿虽然只有四岁,但我还是信守“言必行,行必果”的原则,说好只要…  相似文献   

13.
成彪 《教育文汇》2004,(4):25-25
最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他让我记下他的地址或电子信箱——请我把孩子的“操作评语”寄(发)给他。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孩子不肯给他看。我拒绝了他的“请求”。我告诉他,我的“操行评语”不只是写给家长的,首先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看过之后才让家长看。那住家长对我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  相似文献   

14.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就呼吁社会各界:“中国的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要求做父母的,“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我们教育孩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的教子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对禁杀,发挥个性鲁迅先生对独子海婴的疼爱,在当时既有人称道,也有人反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鲁迅先生对讥诮他疼爱儿子的人的答复。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孩子从小活泼可爱、聪明机灵、人见人爱。可自从上了小学便好像变了个人,不论大事小事,只要大人批评教育他,他就“强嘴”和我们对抗,让我们非常生气。现在孩子已经上四年级了,情况越来越糟糕。真不知以后怎么办。张东孩子“强嘴”,家长往往很生气,认为孩子不服教导,不尊重大人。许多家长还会因此打骂训斥孩子。其实,孩子“强嘴”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家长应当分析孩子“强嘴”的原因,找准“症结”,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有时因为大人的批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孩子才“强嘴”的。这是孩子为澄清事实而进行的“自我辩解”。这时候,家长应该耐…  相似文献   

16.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以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爱”,才能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家长对孩子无限度的宠爱,足以使他在欲望的泥潭里迷失了方向。艰多孩子真的是什么也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  相似文献   

17.
美国有这样一个人,小时候学数学时只能从1数到9,数学老师给他讲了好多遍,他怎么也不会,最后数学老师不得不告诉家长:“你们孩子没什么希望了!”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我将来可以当拳击裁判呀!”后来这个孩子果真成了全美著名的拳击裁判,他就是富兰克林。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哪家的孩子,都爱缠着家长讲故事;不管是哪个家长,都愿意讲故事给孩子听。但是,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讲,故事内容和讲述方法不同,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应该选择什么故事讲给孩子听?讲故事有什么诀窍?怎样加强故事的效果?不少家长来信提出这些问题。为此,我们刊登倪冰如、赵赫同志的文章,供家长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识字真有趣     
我最爱听武老师讲汉字。不管多难的字,只要她一讲,我们很容易就记牢上了。 学“金”字时,武老师让大家猜谜语,她说:“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  相似文献   

20.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