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我国汉朝末年有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名叫蔡邕。一次,他路过江边,看到有人在烧火。忽然,他闻到火堆中散发出的一种梧桐的香味,走近一看,发现里面有块好用的梧桐木。他连忙从火中“救”出这块木头,将它带回家,亲手制成了一把七弦琴。因为烧焦的地方是琴尾,所以取名“焦尾琴”。  相似文献   

2.
蔡邕(yōng)是我国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有一回,蔡邕路过江边,看见有人在烧水。忽然,他闻到柴火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梧桐的香味,他走到跟前仔细一看,里面果然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于是,他赶紧把这块木头从火中抽出来,连扑带打把火熄灭。后来他把这块木头带回了家,亲手雕成了一把七弦琴,琴尾正好是烧焦的地方,因而取名“焦尾琴”。到今天,这把琴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四大名琴之一。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琴缘     
嵇康出生在东汉末年 ,这是一个乱世。然而秀丽的嵇山却给了他最好的环境 ,清早他就坐在山林间 ,摆好心爱的七弦琴 ,伴着清风与流泉 ,拨动起一串串音韵。这是一把音质纯正、音色绝佳的古琴 ,琴的来历不凡。当年的蔡邕流落江南 ,路遇一吴人烧梧桐木做饭 ,一听火烧木材的响声 ,便知是难得的琴木。于是他急忙从火中把木头抢出 ,后来制成了焦尾琴这种独特的乐器。14岁的嵇康抚着七弦琴 ,如面对一位知己 ,向它倾诉自己的满足与欢乐。要知道他并没有名师指点 ,全凭自己入迷的心思 ,学会了现有的琴谱 ,并开始自制乐曲。这是一种天赋。嵇家与皇室联姻…  相似文献   

4.
蔡邕是我国东汉末年有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有一回,蔡邕路过江边,见有人在烧水。忽然,他闻到从柴火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梧桐的香味,他走到跟前仔细一看,里面果然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于是,他赶紧把这块木头从火中抽出来,连扑带打把火熄灭。他把这块木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6.
【解题】梧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是高洁品性的象征。《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句中将凤凰和梧桐对举,把君子比喻成梧桐。梧桐在古诗词中,还是愁苦烦闷时的寄托。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孤单寂寞的宫女在凄凉的深宫里,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无聊情景。诗歌的首句以井边的黄叶梧桐破题,烘托出萧瑟冷寂的氛围。亡国之  相似文献   

7.
关秀娟 《甘肃教育》2014,(14):96-96
正"小时种梧桐,桐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这是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1611—1679)十五岁时写的一首《续刻梧桐诗》(简称《刻桐》),收人他成年时的小品文《梧桐》中。文中写道:"予垂髻种  相似文献   

8.
周广玲 《文教资料》2007,(35):19-20
关于元代剧作家白朴的著名杂剧《梧桐雨》中"梧桐"象征意义,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从杨玉环对李隆基的爱情并非出自真心和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所作所为并非君子行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梧桐"所具有的夫妇情深寓意和君子寓意两个方面论述本剧中梧桐所具有的讽刺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我五岁那年,爸爸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栽下了一棵小梧桐。第二年春天,小梧桐就长得和我一般高了。我怎么也弄不懂,小梧桐才长了一年,怎么能和我一般高呢?我问爸爸,爸爸笑着说:"你不服气,是吗?那今后你就和小梧桐比着长吧!"从那天起,我天天都和小梧桐比高低,还一遍一遍地问爷爷:"我和小梧桐谁更高一点?"爷爷弯下腰,笑着对我说:"一般高,一般高。"我总是不服气地望着它,默默地在心底说:"小梧桐,你等着吧,  相似文献   

10.
秃的梧桐苏雪林TUDEWUTONG"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  相似文献   

11.
佚名 《课外阅读》2008,(12):6-7
一只灰褐色的麻雀从窗前飞过,"倏"的一声,远了。他斜倚在窗前,看着窗外新芽初绽的梧桐,还有一掠而过的麻雀。他知道,只要轻轻抬一抬腿,他就可以飞出去,像鸟儿那样自由飞翔,所有的痛苦和折磨便随之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2.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3,(12):34-35
主持人龙吟:互文,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并不实指东西方向种松柏,左边和右边种梧桐,而是说在周围(东西、左右)种上松柏和梧桐。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欣赏古诗词。  相似文献   

13.
梧桐意象、梧桐·雨的组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然综观晚唐五代词作,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则是第一次成功运用"梧桐·夜雨"意象入词的典范,它对后世词作泛用"梧桐·夜雨"意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15.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  相似文献   

16.
【名作欣赏】淡竹苏沧桑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由"竹"的外形"清瘦且憔悴"联想到"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运用了相似联想。)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浅谈"诗眼"     
写诗有"诗眼",填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指一句或一首诗词中最精炼传神、使全首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生气的一个或几个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片言而明百义,坐地而驭万里",说明了锤炼诗眼的重要.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天,数学王国里面的圆锥三兄弟又聚在一起玩。圆锥甲跟两兄弟吐槽说:"前几天我碰到圆柱,他得瑟地说,我的底面积和他的一样,身高也一样,但是他的体积比我大多了,那神气的表情真把我气坏了。"圆锥乙是个大胖子,一听这话,火爆脾气就上来了:"哼,别看圆柱跟我一样高,可是你看我的底面积是他的3倍,我的体积肯定比他的大。"  相似文献   

19.
校园观景台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首届梧桐杯"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的活动。爸爸妈妈们积极参与,为我们呈现了一台精彩的故事大会。瞧,我爸爸还进入复赛了呢,厉害吧?他讲的故事逗得台下的听众哈哈大笑。老爸真了不起!特约小记者:苏任雨"故事爸妈"大比拼  相似文献   

20.
陆志平 《江苏教育》2011,(11):41-41
最近在德国。一位北京的老师忽然问我:“南京有这样的梧桐吗?”这一下真把我给问住了。眼前一棵棵梧桐树都那么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跟我天天见到的南京的梧桐确实不同。后来,又看到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那大道两旁好几排梧桐,也是那么伟岸,那么有气势。天天走在南京的林阴道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梧桐本来就长不高.不然唐诗宋词里的梧桐为什么老是跟细雨联系在一起呢?果真长得很高,“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也就不成诗了。可是,却忘了《诗经》里的“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植物书上说,梧桐可以长到38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