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奚海燕 《教育探索》2013,(2):140-141
目前,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在认识上有误区,学前融合教育还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等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专业价值观、优势视角及专业方法与专业技能.社会工作的介入包括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团体社会工作的介入及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克服学前融合教育中目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能有效提升教育对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老年社会工作事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二战结束以来,产生了许多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其中最有名、最为常见的当属生态系统模式.该模式旨在解析与研究案主本身以及与案主相关的生态系统,是帮助分析影响案主各种因素并制定介入方案的重要工具.本文在阐述生态系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模式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主要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9,(2):18-23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当前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行动,已经进入关键的攻坚时期。要彻底打赢这场硬仗,就必须分析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找准扶贫的精准路径。社会工作属于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助人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重大作用,使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精准扶贫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器。因此,探究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通过同构性问题的研究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社会工作能够更具针对性地介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胡亚光 《湖北教育》2014,(12):10-1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不仅可行且意义深刻.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养老社会工作的立法支持和资源支持.农村社区应通过对社区干部系统的培训,积极推动他们参与农村养老社会工作.同时,各类社区组织加大宣传教育,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养老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G县农村孤儿服务项目为例,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时间交通的限制、稳定平台的缺乏等是制约农村社会工作志愿者项目介入效果的重要因素。指出目前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亟须政府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完善农村社工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平台,发挥社区资源优势,使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场域也能运用专业方法为农村散居孤儿等弱势群体服务。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启动以后,我国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说明农村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政策至关重要.因为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路径,路径选择正确与否自然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政策介入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粱,对政府能否达成既定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理性的认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政策介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学校社会工作角度,结合现有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德育的工作架构,指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中学校社会工作的缺失,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的独特的价值意义、丰富内涵和介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存在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其功能、方法、介入模式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是一项以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性工作,它在国外特殊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国外特殊教育中的介入角色与方式,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以期为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中开展社会工作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严重的贫困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贫困者自身资源发掘不够,效果不理想。2004年长沙部分社区从提升低保户自身社会资本的角度,尝试用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介入低保对象扶贫,探索长沙扶贫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智库在参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机制、理论和基本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立足于贵州省“黔灵智库”助推全省深度贫困村织金县三甲街道办五星村脱贫摘帽的实践,依托逻辑分析法,探讨了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机制。高校智库发挥社会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理论支撑力,通过专业人才、技术服务、项目研究、政策咨询等方式,全面推进了人才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文化扶贫,有力提升了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建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打造科学模式,注重技术转化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高校智库服务脱贫攻坚效率。  相似文献   

12.
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能否顺利脱贫是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安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议题。地形地貌限制、机会与资源有限且分配模式相对固化是其贫困文化的内核。本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两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脱贫攻坚政策实践为例,阐释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特征与特殊挑战,从杜绝因学致贫、阻断代际贫困、促进民族团结、辐射边境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教育脱贫攻坚政策的效能,并指出教育脱贫攻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基本是按照教育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层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的资助工作是教育方面的延伸,也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点环节。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能够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顺利毕业并参加工作。这是我国教育政策优势及社会主义制度完整的体现。以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精准扶贫资助工作的概况为主要切入点,探寻现阶段各大高校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推动我国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根本之策,高校参与教育扶贫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高校自身优势,推进教育扶志工作。文章简述高校教育扶贫的价值,论述构建高校教育扶贫模式的具体策略,指出需要优化干部考核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优化高校教育扶贫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新时代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特性,职业教育扶贫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短期效果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需要保持谨慎的是,在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动力不足、与市场需求连接不紧密、监督评价不到位等问题阻碍着上述价值取向的实现。但值得乐观的是,以当前的政策导向、研究进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程度为依据,不难预见职业教育扶贫将向着主体多元化、方式跨界化、管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63.1%,拥有丰富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重要途径。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江西省通过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公益林管护和生态护林、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等方式,林业生态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2012-2017年江西省林业产业发展数据分析表明,以毛竹、油茶、花卉苗木、香料香精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畜禽、蜜蜂养殖为主的林下养殖业以及生态旅游产业是林业生态扶贫的主导产业,生态护林员扶贫政策则能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双目标,林业生态扶贫方式具有长效、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下,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得到了生活物质和精神教育上的双重扶持,但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上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了精准扶贫思想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计划到2020年,实现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文章采取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贫困类型的多维特征和贫困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扶贫开发经历的过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纳了信阳市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提出以"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内力脱贫","实施福利政策,聚合外力脱贫","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区域脱贫","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脱贫"为特点的发展路径,对整体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显著,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智慧,其中高校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对开展资助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从脱贫攻坚队伍建设、精准理念、扶志立志入手,结合目前资助工作短板展开分析,提出实施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三提升”、聚焦精准资助“三精准”、构建立志教育长效体系等,以期推动高校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资助育人长效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