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杜威"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是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杜威的"探究"教育思想强调经验基础上个体的主动反思、尝试和解决问题;杜威的"创新"教育思想注重思维与经验的结合,并通过猜测、假设、推论等方式,尝试方法上的突破。其主要特点是,把对教育的理解建立在一个哲学视野下和框架内,考察已有知识与新...  相似文献   

3.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是最早在教育学意义上运用"情境"一词的,他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本文拟从杜威的反省式思维理论带给自己的教学反思来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英语情境设置。  相似文献   

4.
一、反思型教学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反思"(reflection)一词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般认识方式。1933年,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首次将反思型思维运用到教育中,杜威认为:"反思型思维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行动的过程。它不是单纯的沉思冥想,而是一种活动,一种从人们的经验到活动结果,再回到原先尝试的猜测和假设的活动。"其实,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把是否育真人,看作为能否改造社会的大问题。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性问题,即教育应该是真教育、真育人,而"不是作假的教育"。在我们讨论民族素质问题,研究和实践素质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牢记陶行知关于教人求真而不作假的教诲。借鉴陶行知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必须改变旧有的小德育观念,破除旧有的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育型"的认识上的形而上学观念,使自己在教书育人上具有战略眼光。凡教师都应是"教书育人"型的,教师应从"单打一"教学转向德智体全面育人。  相似文献   

7.
幼儿能够通过群体探究建构自己的生命哲学思考。"无知"是幼儿进行哲学思考的优势,他们在生命思考中表现出朴素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思维。从儿童哲学的角度解读幼儿的生命观念有助于理解幼儿的生活境遇,反思生命教育的不足,克服对幼儿生命认知的偏狭理解。幼儿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可以与哲学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超越"做中学",走向"做中思、做中建构"。  相似文献   

8.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  相似文献   

9.
向颖 《教学与管理》2014,(13):65-66
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在其著作《学校和社会》中从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出发,强调教学中经验指导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杜威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是一种关系学说,也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思想基础--经验自然主义一元论的哲学思支撑。杜威用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的观念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深刻地揭示了:在本质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进而他运用这一关系学说,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教育的方法的性质和教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透析了他界定的教育本质。可以说,相互倚赖和相互联系的统一观念是杜威阐释教育本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更是杜威教育哲学方法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正本学期,笔者带了几位大学实习生,在他们实习结束时,深感不舍,写了几句赠言给他们,也送给所有即将走上或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同行,希望他们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走得成功,干得幸福。教书先教人。"教育"有"教"和"育"两层含义,"教"侧重于传授知识、技能等显性的东西,"育"则强调对学生品格、思维、价值观等隐性生命要素的培育。教书是基本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学到知识,能够快乐地学习,顺利地升  相似文献   

12.
<正>早在上世纪初期,杜威就曾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是一种生长,而生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正是因为"经验"对个体成长的重大帮助,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将数学教学目标由先前的"双基"升华到"四基",这其中就涵盖了"基本活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不能仅仅满足于"操作过程"、"具体活动"中的经验,更要关注"思维层面"中的经验。一、呈现推理的细节,帮助学生获得"演绎与归纳"型的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德育常规管理中,常说"学校无小事,时时处处是教育"。可怎样理解、把握和落实教育的"时时处处"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必要先研究一下"时时处处"的真正含义。"时时处处",是指德育素材于现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动态生成。那么又如何理解德育的动态生成呢?叶圣陶、杜威等中外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生活德育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进行过大量的论证和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生活德育的动态生成方面论著相对较少。因此,从现实生活、道德生活和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探究德育的动态生成,为准确把握和落实"时时处处是教育"做好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一:情境 教育理论中较早使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传统教育的失败归根于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认识到"思维取决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说的基本或者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情境认知论表达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认为,如果课程和教学能使得学生像学徒那样进入某一真实或逼真的从业者的文化情境,从事使用工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进入每一种文化情境,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和信念,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优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式的教育氛围,让"问题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  相似文献   

15.
杜威认为命题没有真值,它只是获得判断的工具,只能从命题与探究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命题。罗素认为命题有内在的真值,并以此标准来考察杜威的命题理论。两人的分歧集中于对信念的诠释。杜威的命题取向应当引起关于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分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杜威认为命题没有真值,它只是获得判断的工具,只能从命题与探究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命题;罗素认为命题有内在的真值,并以此标准来考察杜威的命题理论。两人的分歧集中于对信念的诠释。杜威的命题取向应当引起关于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分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杜威认为命题没有真值,它只是获得判断的工具,只能从命题与探究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命题;罗素认为命题有内在的真值,并以此标准来考察杜威的命题理论。两人的分歧集中于对信念的诠释。杜威的命题取向应当引起关于逻辑学研究与教学分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批判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包括文学作品批评和教材文本批评:有对文本  相似文献   

19.
杜威论经验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论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一块基石,不理解杜威对经验的认识和论述,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在许多著作中他曾分别谈到经验或经验之于教育的重要性.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这两个原则是衡量经验价值的标准.杜威的经验论不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教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长的本体内生性基础并非如杜威所言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而是被物质的自组织特性所规定;自组织又被人的生命的主观特性所超越而提升至精神、社会层面,从而超越"教育即生长",走向生活与经验的行动思维,并通过这一思维对行动和行动结果联结的发现来实现从试验性经验向反省经验的跃升,实现以经验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