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园政治中的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同霸权性权力相关联的,是阶级、共同体与种族行为的外化形式,它是建构主体不断建构的问题,是由不同的场域所控制,是不断流动的协商模式家园。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通过反叙述的家园政治话语对抗主流社会的叙述策略,擦抹来自宰制社会的文化身份,以选择性接纳和排他性模式建构华裔政治家园,搜寻家园所带来的一种归属感,凸显差异的华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民族英雄记忆建构与塑造的重要时段。晚清时期,在民族主义传入和民族危机加深的特定情形下,有关民族英雄的历史记忆被知识分子们视为重构国族、挽救危局的重要精神资源,从而得以大量出现。晚清时期民族英雄记忆的建构集中表现为英雄系谱的编排。众多系谱中,革命派编织的融入"排满"理念的宋明英雄系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逐渐成为民族英雄记忆中的主流叙述。民国建立后,"排满"思潮消退,民族英雄记忆亦在五族共和的新局势下摆脱了单一叙事,呈现出多元化、日常化的书写特征。不过,由于民族英雄作为政治符号的特殊性,其在民国时期被建构出来的形象依然难以接近本真。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1,(6):88-94
“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分案模式已成为当前全国法院案件分配制度的主流,随机分案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案件分配的干扰,从源头防止司法腐败,提升诉讼效率。但是智能分案系统人性化的不足、无选择性随机分案模式与案件繁简分流和小额速裁间的冲突、指定分案模式泛化、承办人变更随意、部分入额院领导选择性办案、法官绩效考评单一等问题,影响了随机分案模式的规范化运转。建构符合司法规律的分案模式,应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优化智能分案平台建设,明确指定分案的适用范围,明确案件承办人变更程序,对入额院领导的分案由上级法院进行强制性要求,设置科学的考核模式和加强监督管理,以确保分案流程规范高效,盘活审判资源,防范廉政风险。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其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叙述民国建立过程的重要文本。作为新生政权,民国政府利用其政治权力在辛亥革命叙述中,建构了"共和"话语和"五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并且,透过对辛亥革命具体过程的叙述和民国缔造者的塑造,新政权努力建构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叙述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既透露了这一时期政治权力的更迭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反映了现实政治与历史叙述之间复杂多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后排满革命舆论渐成主流.从地理空间上看,其时东京、横滨等地是革命舆论的中心.早期两湖留日学生及革命派人士筹办《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利用东京、横滨等地与长沙、武汉等媒介网络广泛建构革命舆论.分析两湖留日学生刊物,可见近代革命在地理空间有重要表现,地缘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地方行省办的报刊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域外办的中国行省报刊,都印证了这一点,这决定中国近代报刊既有同乡意识,也有全国目光.留日报刊对政治建构及革命话语呈现的媒介镜像,特别是其中传播的政治想象及排满革命等民族主义情绪,其后果波及辛亥革命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6.
1929年,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生了“子见南子”案,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国政府参与“子见南子”案的处理,反映出近代中国文化的讨论始终与国家政治诉求分不开,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国民党政治转型的激进迅速与文化转型无法“齐步走”的矛盾.然而,政治诡谲多变,与主流文化倾向有离有合,有同有异.政党政治兴起,新文化运动走向了学术思想与政治上“各种主义”的分野.  相似文献   

7.
蓬勃发展的新媒介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之一,对高校信息环境和主流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提示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文章研究了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和要素,揭示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并给出了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发展程度日益趋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严重脱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日益受到网内网外两个舆论场的双重影响。如何让主流舆论占领新媒体阵地,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使其成为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正面影响,是当前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近代西学东渐,五四前后思想与潮流交融的思潮风起云涌,其呈现的脉络无疑与展示的载体或平台有着密切关联。其时国家、社会的话语表述乃至意识形态重构变动不居。"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尤有代表性,"问题与主义"的论争涉及学理与政治,讨论在舆论平台上发布也涉及报刊传媒;涉及胡适对安福系的民生主义政治主张的清理并关联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探讨报刊与这一政治议题的关系,显然有其价值。探析"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及南北舆论中《每周评论》及《星期评论》的遥相呼应,可见新闻自身发展的职业精神与宣传策略之间对峙、融通这一纠葛。南北舆论呼应涉及舆论空间,亦关联媒介议程与政治议程的互动关系密切,学界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0.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一开始就包含了内部的建构和反抗,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化,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旧话语,注入了非理性的精神,创建了具有个体性、异质性的新话语,即小说范式的革命、非理性的生命本真表达、“情绪”置换“人”成为叙事的中心、荒诞叙述与叙述荒诞。其艰难建构的个体话语使小说逐渐回归文学本体性,为后来的先锋小说开辟了前路。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人们对于特定社会现象、事件或问题的集体反映,充斥在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表现出形式多样、规模迥异的特征。良性公共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水平,成为制定和实施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基层政府因缺乏对新媒体舆论监控能力,导致由特定社会事件触发的群体性事件、恐慌事件、负面舆论风潮时有发生。以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舆论触发机制与传播模式为基础,从机构设置、预警体系设计、应急处置、后期恢复四个角度建构起一套系统化、高效性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从而提高基层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原创性、开放性、综合性、多元化为特征的高校网络文化既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供了新的观念、丰富的内容、有效的途径、良好的效果,也对价值观念的确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挑战。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治理,强化舆论引导,完善保障机制是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载体的选择。时评有新闻时效性和舆论引导性的特点,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长期学习时评能够扩充大学生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时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的形式包括高校新闻传媒刊播校内时评引导校园舆论,大学生通过新闻报刊杂志阅读时评了解主流价值观,登陆时评网站、博客和论坛学习时评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以及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包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改善互联网舆论生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舆论是依附在教育景观中广泛传播的,教育部门只有深入把握教育景观的建构规律和教育舆论的形成规律,才能正确处理各类复杂的教育公共事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理性的正能量。转型期社会环境下,教育景观和教育舆论呈现以下特征:热点事件是教育景观的源头,是社会舆论的触发器;网络是教育景观建构的主要空间,舆论领袖在分享景观主导权;教育景观成为社会公众消费的对象,情绪型舆论成为景观的重心;教育进入综合型景观主导时代,教育舆论在媒介互动中获得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电视政治广告已经成为当代竞选政治的主流,在政治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美国大选为例,从四个方面管窥政治广告的传播形态:其功能是建构拟态环境,其传播特点是形象说服,其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其传播效果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降,中国进入了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活动被纳入国家体制,高度计划化和组织化,以服务于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主流批评话语声讨新中国成立前的翻译"乱象";政府积极创办翻译刊物,创设翻译出版机构及召开全国性的翻译会议,其意均在建构新的翻译文化秩序。这一系列的建构手段,对"十七年"(1949—1966)的翻译和翻译批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划化和组织化成为翻译批评话语中的核心叙述,它既建构起了翻译工作技术层面的操作规范,又满足了政治层面创新翻译文化话语的战略谋局,成了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报告"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的总体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和实践操作提供了良好舆论环境。然而反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问题或因理论热潮的退却而乏人问津,或因非主即客的二元悖论使现实操作难有突破。本文试图在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新范式下对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模式进行重新思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对话和交往的"三角双锥体"模式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人"的关系,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大张旗鼓地营造、修正、引领学校的主流舆论,为贯彻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但不管你承认与否、相信与否,与主流舆论相生同行的非主流舆论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一些小道消息的散播,比如一些师生间闲言碎语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