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本人就几年来班主任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学生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如何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教育家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传统的教育观是以知识为核心,导致教育的核心意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作为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阅读教学抓住德育有利时机,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那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懂得学生的心,才谈得上教育。用"心"育人,给学生以自尊心、上进心、责任心、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心灵世界,唤醒每一颗善良的童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承受阳光照射,雨露滋润,从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小学音乐课的审美教育重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满腔热情走进新课程,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灵结构,构筑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相似文献   

6.
李镇西 《河南教育》2007,(10):28-29
所谓"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只是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谈心;作为班主任,"走进心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富于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全体学生的心灵.这当然需要技巧.  相似文献   

7.
1.心灵教育。"心灵教育"促进教师与学生谈心,以达到"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具有自我存在感,感到学校是自己的‘心之居所’"。教师能够平等、深入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因而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道德的理解来端正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丰富内心世界,启迪学生心灵和智慧的钥匙.用爱滋养学生的心灵,教师需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良好的心态审视学生,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以成功激励学生".  相似文献   

9.
刘鹏 《考试周刊》2014,(52):159-160
教育是最接近心灵的接触,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道路,教育也最能引起学生心灵的感动。感动是前进的动力,在感动中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获得启发、感悟与提高。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心生"感动",并在"感动"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钧 《林区教学》2014,(6):120-121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关注并唤醒学生的心灵。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一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二是要面向所有学生,三是融入教师的爱心。以灵动教育帮助学生启航心灵之旅,以创新笃行引导学生迸发心灵智慧,以阳光运动帮助学生扬起心灵风帆,以快乐体育引导学生绽放心灵火花,以音乐之声助力学生沐浴心灵阳光,以艺术活动帮助学生放飞心灵梦想,可以收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完整的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思想是我们每个老师在追寻着教育中的真谛。教书先育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做什么,成就大小,她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了我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而且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教育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一名信息学科老师,对于这门学科,同学们是普遍爱学的,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和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  相似文献   

12.
班级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维护良好的学习秩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心灵成长。心灵教育积极关注学生丰富人格的培养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充实了班级管理的内容,有助于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方面目标的实现。"独处"是现在美国一些学校常常采用的一种心灵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独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内心世界,发现人生的真谛。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班级管理中"独处"的心灵教育模式,为我国班级管理和心灵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爱恩斯坦说过":谅解也是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能敞开接受教育的心扉,结出优良的爱心之果。所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有  相似文献   

14.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翠花 《辽宁教育》2013,(3X):37-38
<正>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我们并不仅仅只是自己学生的知识保育员,更应该是自己学生的灵魂导师。如果自己的学生是铁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是努力地把铁炼成钢,并且要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技术把铁炼成精钢。  相似文献   

16.
高校感恩教育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才内心思想及意识培养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高校学生"中国梦"意识形成的根本,对净化学生心灵产生积极作用:一是以高校情感教育为出发点,缔造高校学生纯洁心灵;二是将高校情感教育作为基础,促使高校学生形成感恩意识;三是以感恩意识为根本,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感恩教育实施;四是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目的,提高感恩教育"针对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感恩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并对高校感恩教育发展指引了新方向,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将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育心为本,是学子养性开智、进行心灵净化和文化、诗化的修习过程。为引导学生养护生命本色,铺垫终生幸福,教师应以行动研究为龙头,以日常教学为载体,从心性品德涵养和语言文化修养两个实践路向开展语文心灵教育,以"诚心"、"仁心"、"公心"、"放心"教育促学生人格发育,以"慧心"、"润心"、"文心"、"诗心"教育助学生才情飞扬,从而有效解决中学生生命发展的方向和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需要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这样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爱去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20.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池塘没有水一样,不成其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则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以爱为纽带、以爱为基础,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