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这个口号,人们立刻会想到唯美主义运动;提起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王尔德。这位时运不济的作家、戏剧家在短暂的一生中不遗全力地鼓吹唯美主义,把自己的名字和这一文艺思潮紧密联系起来,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唯美主义运动(Aestheticism)是十七世纪来起源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和方法,其影响至今还能在不少作品中找到一二。  相似文献   

2.
尊重文艺自身规律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①,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能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②这是邓小平同志198o年1月就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一段讲话。它在文艺界可以说已是家喻户晓了。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又强调文艺不能脱离政治,确实是处理两…  相似文献   

3.
功用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偏重于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它以充分发挥作品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强调文艺对民众的教化作用.功用理论在中西文学批评史上首先体现在对诗歌的批评上,因为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现象,故功用理论在中英诗学中表现极为突出.中英两国的功能诗学共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政治标准问题,在目的性上完全一致.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两者在文化根基及历史进程上的巨大差异.回顾一下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便可发现,中西文化虽然千差万别,异态纷呈,但在其始发阶段,许多理论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在以后的发展与衍变中,由于不同历史条件的制约,才逐渐演化成形态各异的文化系统.中英诗学中的功用理论的发端与变化也呈现出这种势态.中国诗学中的功能理论起始于春秋时期,其最早代表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指出诗歌的目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孔子的这一说法为儒家学者所继承与发展,他们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诗歌的教化作用与实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对待外国的文艺遗产,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去年初,有的同志认为,现代主义文艺已经是“不可扼止”的潮流,要不要搞现代主义文艺,“不仅是对世界艺术的估价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文艺发展道路,关系到如何认识当前作品中已经出现的现象”,提倡在中国搞现代主义文艺.这种主张,在创作实践上已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值此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二周年之际,我们认为,通过学习《讲话》,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艺遗产的理论,不仅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且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使之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就是力图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艺遗产的理论,并结合实际,以阐明我国文艺不能走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哲学里,歌德,席勒时代被用于文艺。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斯大林发挥列宁文艺“反映革命本质”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从而取消了文艺的本体价值。文艺的本质意义在于审美。加罗迪等主张开放和扩大现实主义的定义,旨在突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束缚,肯定现代杰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学理论的几种范式 一如比较学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类型学研究”之不同的研究范式,学理论也有“解译”、“解析”①、“解说”这样一些取向不同、目标不一的基本范式。(一)“解译”,即对学作化意识形态界面上的解译。它关注学述说了什么——作品反映、再现、表现了什么(社会政治风雨、阶级群体心声、个人情感意识),关注作品思想内涵代码信息的“解译”,视学为载道的工具,凸显其宣传教化认识功能,所谓“兴观群怨”,所谓“镜子反映”。社会学论、心理学论、精神分析学论就是这种“解译”。这一范式追问作品本写了什么。  相似文献   

7.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市成立,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创办了会刊《抗战与文艺》,这个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这是在抗日救亡民族解放战争中,对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所提出的新要求,也是1930年以来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深入和发展。它促使作家、艺术家走向群众,纠正新文学民族化不够的缺点,创造出真正  相似文献   

8.
文艺是带着明确的功利性诞生和繁衍的.“文艺”冠以“社会主义”,其功利性就更毋庸置疑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一切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这本来是常识性的问题,用不着多费笔墨.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据说是“新崛起的美学原则”,在文艺的功利性和由此而派生的文艺表现什么、怎样表现等问题上,表现出一种“对权威和传统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提出了与社会主义文艺根本原则背道而驰的艺术主张,还博得了一些人的叫好,这就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发点议论了.  相似文献   

9.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0年 ,俄罗斯著名文艺理伦家沃罗夫斯基首先提出审美意识形态。上世纪 5 0年代 ,布罗夫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他说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现象 ,其特殊实质就在于这种审美方面[1] 。”上世纪 80年代 ,中国的几位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那么 ,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吗 ?一、文艺不是意识形态若弄明白文艺是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首先就要弄明白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语文大百科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大部分,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教师讲授新课时,经常提到这一术语,但究竟什么是“批判现实主义”呢?却不见得每个人都尽晓其详.在西欧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特指十九世纪在欧州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十九世纪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胡风不“落井下石”: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1902—1985)和文艺理论家周扬(1908—1989)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结下矛盾,是人们熟知的事实。1936年春,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同年4月,由冯雪峰创意,鲁迅同意,胡风执笔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两个口号”之争使胡风和周扬之间的冲突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建国初期,胡风和周扬又发生了多次冲突。到1955年,胡风因写《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上书中央,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首要成员,并作为“敌对分子”而被逮捕入狱。“文革”开始…  相似文献   

12.
诗与人民     
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吗?谈论它会产生陈旧之感吗?不!它有如常青的生活之树,有如不腐的流荡之波。如果说,在精神世界的创造中,有什么永恒的主题,那么,“诗与人民”就是每个诗人艺术生命中永恒的命题。早在本世纪初,列宁曾满腔热忱地指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命运的根据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提出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不仅是当时解决文艺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也成为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不仅要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读懂作品中“写的是什么”是对作品的理解,是读者贴近作者思想感情的“入书”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能够把握。但这一阶段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我们还应思考作品“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一阶段比前一阶段较难,这就要求读者思想跳出作品,与作者保持距离,即“出书”。这一阶段须要读者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探究和创造,在探究和创造中穿透语言文字的表层,贴近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八年四月四日,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一文中,针对某些革命文学家鄙薄写作技巧的倾向,提出文学作者应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持招牌.”他说,“一说‘技巧’,革命文学家是又要讨厌的.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团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几年之后,他在写给李桦的信里,更明确地指出:“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在致陈烟桥的信里又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在其他的书信和文章中,鲁迅多次表明这一观点,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希望文学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努力钻研写作技法,掌握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与生命本体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君桓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12):108-110
一、艺术教育的误区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艺术的寓教于乐问题,直到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仍然以寓教于乐作为理论的基础与准则。把教育寄寓在娱乐过程中,这无可非议,然而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寓教于乐却往往被扭曲。建国以来,中国的艺术教育立足于培养为政治服务的人才,学校的艺术教育一般也着眼于文艺的教化职能,而忽视其娱乐与审美功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艺术教育热,但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因此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及社会上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着应试教育而进行的,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者“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评论中,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是,这个术语的具体内容,它的科学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人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家对它的理解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境界”就是文艺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有的认为,“境界”是指作品那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有的认为,是指作品所描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艺特征问题,也有两派不同意见:一是形象论,一是情感论。这两种意见是与文艺本质的两种不同理解相联系的:再现派强调文艺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派则强调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之间还有论争。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理论专著《什么是艺术?》里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而且还强调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  相似文献   

18.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文坛一改过去精英独白局面,各路文学英豪纷纷登场.一时间游戏崇高、游戏情感、游戏语言甚至游戏艺术的作品大量出现.尽管文艺界对此现象褒贬各异,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文学现象是与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图把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的“奇正反通”理论和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相结合,粗略地分析一下80年代后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几种突出审美现象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有文艺、技艺之义,本雅明正是对这一词汇的歪曲使用,使得文艺等同于艺术,由此演绎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和结论。同时,本雅明的这一解构倾向是西方文明中希伯莱文明的回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