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是教学论研究中一个具核心意义的理论问题。对此已有不少有益的讨论,其中洪宝书同志的《教学过程本质若干问题之我见》一文(下称洪文,载《教育研究》84年第11期;《新华文摘》85年第1期。以下有关引文只标明页码。)影响不小。我认为,洪文虽不乏闪光之分析并令人思考,却是一篇会引起严重的认识混乱和实践失误之作。下面兹就其中几个重要命题专作讨论。一、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本质问题,是要明确教学过程是什么现象,如何变化发展的。我认为,教学过  相似文献   

2.
从1991年始,我就否定之否定规律,先后发表了三篇哲学论文。在这些文章中,我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性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阐明了我的一系列观点。几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围绕这一课题,和我的观点相似者有之,争鸣者亦有之。我的第三篇论文(载1994年第3期《运城高专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2期摘编),曾答复了一种争鸣观点。最近《运城高专学报》编辑又转来了王庆仁同志对我第三篇论文的商榷文章。审视各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88年第11期发表了李景源同志的《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在某些问题上同李文有不同见解。例如李文提出,“实践原则和主体性原则是统一的,在其展开的形式上,实践原则集中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实现了从客观性原则向主体性原则的转换。”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辩  相似文献   

4.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性”,我已写了两篇文章(见中央党校《党校论坛》1991年第12期,贵州省委党校《思维与实践》1992年第4期),对现行的观点提出质疑。对于我的观点,周杰同志在1992年第6期《党校论坛》发表文章提出商榷。但是,他提出的商榷观点,我也不敢苟同。本文为此作以答复,并进一步论证我的观点。 一、对周文几个论点的分析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我认为目前主要流行着和辩证法相违背的5种观点:即外力作用的“曲折”;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等形成的“曲折”;主观上犯错误而导致的“曲折”;为前进而后退表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近几年来,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期的《小学教学研究》一到,我总是先翻开《数学》栏目,拜读“教法探讨”、“问题研究”、“争鸣之页”等内容,爱不释手,受益不浅。但我发现一个问题:1992年贵刊第十期第33页四川省张全明同志所写的《似是而非关键应搞清“是”》一文竟然又在广西的《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第十期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践问题,不仅是教育科学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李克柔同志在《教育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七期发表的《浅谈教育实践的本质》一文(以下称“李文”),对教育实践本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基本观点我不敢苟同。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粗浅的探究,并与李克柔同志商榷,借此就教于哲学界诸同志。一“李文”开头就很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实践观,“实践首先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人的实践作为物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导  相似文献   

8.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还是一个永恒的经济范畴?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末期经济学界曾经开展过讨论。近因《经济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十一期摘要发表孙冶方同志的《要全面体会毛主席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一文,“价值范畴”的归属问题,又重新引起讨论。讨论中,有商榷,也有支持。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二、六期分别发表的胡亿生同志的《我对价值规律问题的一点认识》和张云德同志的《价值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9.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刘仲林同志的《对立统一“彩色”分析》(以下简称刘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读后非常高兴,因为:一是批评了把“一分为二”绝对化的严重错误;二是肯定了提出“一分为三”命题的重要意义;三是从规律的高度论述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要提出几个问题与刘仲林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11.
蚩尤与红山文化的归属问题──与晨光同志商榷张启成1993年第4期《临沂师专学报》刊载了晨光同志的《试论沂蒙文化的起源及东夷、中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文.该文对沂蒙文化的起源论述较为深入系统.读后颇受启迪.获益非浅。但该文的个别观点,如蚩龙与红山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健同志在《三论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曲折性”》一文(载《运城高专学报》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张文”)中认为象“前进中的‘倒退’,‘逆转’、‘退化’等”这样一种曲折“是和前进性相割裂的曲折”,不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曲折。还提出可以总结出“与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同的另一条规律”,即“发展不顺利式的曲折”的规律。 对张文的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现提出来与张健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刊载了樊继刚同志的《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的再探讨》的文章(以下简称“再探讨”)。该文断言:“用公有制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来解释社会主义商品存在的原因,已为实践和理论所否定”。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把私有制解释为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这是一种错觉,就象雷鸣与闪电之间不是因果联系一样,私有制不是商品生产的原因"。这就不但否认了两种公有制形式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因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研究》86年第12期吴道兴同志《<我要的是葫芦>主题探讨》一文(以下称《探讨》)是对该刊85年第4期张兴华、缪明华同志《<我要的是葫芦>浅析》(下称《浅析》)一文提出不同的看法。《探讨》认为:《浅析》对该文主题的归纳(其实也是教学目的要求)只考虑编者的编排意图,虽未违背教材内容。却脱离了学生实际,偏深、偏难,通过教学难以达到二年级学生认识世间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6.
《淮阴师专学报》1982年第3期刊载张爱华同志《“使”字辨——与张静先生商榷》一文,该文证明在“使”字句中“使”是动词,并非介词。我们同意张爱华同志的这一观点。本文就“使”、“使”字句及有关问题作些补充论证并也与张静先生商榷。我们认为在某些方面“使”确实与普通动词不同,而在某些方面“使”也与介词相类,如“使”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重迭。不能加“着、了、过”、不能用肯定否定相迭形式表示疑问、与介词一样后面总连着名词、“使十名”结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今年第4期刊登了张文荣同志的文章《多重复句辨析一例》,我拜读之后,认为该文对那个多重复句所作的层次分析是不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国际共运》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刊登了题为《对赫鲁晓夫评价的再探讨——评‘当代国际共运史’对此问题的评述》(可简称《探讨》一文,对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月出版的《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可简称《当代》)一书第三章中有关赫鲁晓夫的评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作为第三章的执笔者,首先对该文作者探讨问题的精神和对我的一些观点提出异议表示欢迎;同时对有些问题愿意同该同志进一步进行讨论,以便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对赫鲁晓夫有关的一些问题认识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准确,论述得更科学些。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看到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文字极其简练,而其内容又甚为深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就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88年第5期发表了饶怀民同志的《论两湖志士在确立孙中山领袖地位中的作用》一文。该文读后,颇受启发。但我认为饶文中有两个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饶文说,秦力山“介绍过章太炎、张继等人与孙中山定交”。我认为,章太炎与孙中山定交并不是秦力山介绍的。 据《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902年在日本横滨章太炎和孙中山“始定交”。但在1899年,章就认识孙,地点也是横滨。《太炎先生自定年谱》说,“(1899年)五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