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的内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是内外语境的统一。其外在语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需要”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及中国化;而其内在语境则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何以可能”的问题,即是哪些因素促使了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风美雨"、"西学东渐"而进入中国本土的。民族救亡与社会变革的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历史境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是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到次生态马克思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构建及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西学东渐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前提,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变革,推进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本土化、中国化的方式对接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及中国理论。西学东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传播的历史契机。在中西文化视域下,西学东渐则为我国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及内涵提供了正确发展方向,使文化形态、历史背景、内在特质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基本媒介。  相似文献   

4.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且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上舞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共产国际和苏俄政府对中国的帮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及团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大量翻译和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一代又一代先进中国人努力探索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基础和基本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社会实践分别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物质基础、夯实了政治理论基础、扩大了群众基础,并且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普及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不断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标、方式及归宿,是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规律、基本经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及特点,在准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完全一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启示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性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对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假设的解构与反思中,建构出一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智慧于一身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流派,使其在有机整体主义、儒道佛思想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资源的补充滋养下,发展出了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是一种更具中国风格的生态哲学,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便存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所主张的有机生态思维和反对消费主义等理论内核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实践模式有着一定程度的现实映照。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末,西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媒就有零星介绍。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人认同社会主义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阐释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打开了中国人的理论视野,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尚不明确,对马克思主义也有误读,但毕竟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文化激进青年掀起的一场旨在批判封建主义,启蒙西方近代文化的一场思想革命。《新青年》则为其滥觞,浓缩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变迁,成为五四时期进步报刊舰队的旗舰,并影响着后五四中国新文化的方向。它经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四个变迁。第一个变迁宣扬民主与科学、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变迁鼓吹空想社会主义。第三个变迁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第四个变迁揭开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清的“西学东渐”催生出中国近代留学生。留学生在取代外国传教士成为西学输入的传播主体后,“西学东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西方文化的输入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着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分析,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及区分两者的意义。提出经过“中国化”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已不再是西方语言、西方风格,而是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将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称"特色理论")饱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军旅文化的丰富内涵.由邓小平创立的"特色理论",内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的底蕴;由江泽民发展的邓小平特色理论,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由胡锦涛完善的邓小平理论,内含着中国军旅文化的底蕴.饱含文化底蕴的"特色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而中国的最实际的情况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生命力,就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同时我们还必须明确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与实践的指导并非机械的,它是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同中国革命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实践以及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行动指南,而且使中国丰富的经验理论化、民族化和时代化。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主流——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由于得到了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心理结构上认同才被接受、传播甚至信仰的。人们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去理解传统、挖掘传统的价值。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全方位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融入一种现代表达的儒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借助于传统的支持使时代所要回答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念、政策主张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学路径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