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2.
元曲是元一代的代表文学。元杂剧作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杂剧作家杰出的代表,他们占据了元代剧坛的中心地位。元曲四大家的杂剧题材丰富多彩,几乎包罗了元人杂剧所有的类型。元曲四大家杂剧是元代社会的实录,它们像一面镜子,不但反映了“时代之情状”,其中充溢着“真挚之理”,而且摹写当世之人“胸中之感想”,时时流露着“秀杰之气”,成为记录社会现实的史诗和讴歌追求美好理想的号角。社会问题是元曲四大家最为关注的,他们把笔触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之与元曲四大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西厢记》不仅在后代,就是在它产生的元代,也是享誉极高的,这一点是有历史记载的,但它的作者王实甫却没有被列入元曲四大家之内,为什么呢?弄清此点,对正确评价王实甫的历史功绩及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定格”。我们知道,杂剧是元代戏曲的代表样式。杂剧在它流行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规定,这些规定一经出现,不仅被曲家们共认而且都能自觉地遵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元代杂剧的定格。诸如一本四折;一人主唱(或正旦或正末,分别称之为旦本戏与末本戏);唱、白、科三者结合等等。这些规定一旦形成,就如同法律一样约束着曲家的创作,同时它也成了人们衡量戏曲优劣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元代散曲中,描写秋景的曲子有很多,大都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天净沙&#183;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篇元曲中的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全篇仅五句。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元朝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21年左右,年轻时追求功名不成,后任江浙行省务官,元贞大德(公元1295——1307年)间加入都元贞书会,与李时中及杂剧艺人红字李二、花李郎合编《黄梁梦》杂剧.晚年隐居.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代表作是反映王昭君出塞的《汉宫秋》,散曲有《东篱乐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成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6.
关、郑、白、马元曲四大家的杂剧创作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创作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寄托了人性的正价值,给后人以丰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8.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指导青少年写楷书,要选择一本较为理想的“蓝本”。而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楷书名家中,究竟选择谁的作品为临本呢?我认为可从“楷书四大家”中考虑。我国“楷书四大家”通常是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赵孟頫。人们把他们所写的楷书,称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  相似文献   

10.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首次将关、郑、白、马并举,此后,"元曲四大家"源于周德清的说法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经过分析,从3方面否定了这一观点:首先,周德清本无评选"元曲四大家"的意图;其次,以关、郑、白、马为例并非周德清的内心选择;再次,这一谬误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既有外部偶然因素也有内部实力因素。因此,"元曲四大家"之说并非源于周德清。  相似文献   

11.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天下夺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西厢记》问世以来,极有美誉,而其作者却落选于何良俊操作的“大家”之列,这不能不令人遗憾。考究其缘由,既关乎作品自身的原因——出格违制、依傍改写,又关乎当时的仕人心理、主流意识形态;而最致命的因素,则恐怕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污蔑——“导淫纵欲”。  相似文献   

12.
赵孟頫曾经在“元四大家”中排名一直位居首位,但到了明末,董其昌对“元四大家”重新评估时,却将赵孟兆页列在四家之外,单独进行评说,其主要原因在于赵孟兆页的仕元失节以及赵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与四家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但在从明代以来形成的“元曲四大家”的称谓中,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主要是《西厢记》的剧作的形式、其故事情节来源、历史上对《西厢记》作者的争议、明人对王实甫贬语等原因造成的。而“元曲六大家”似乎更能给古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14.
早在元代后期,罗宗信就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周德清《中原音韵》卷首)。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1272-1348)便把“国朝之今乐府”称为“一代之绝艺”(孔齐《至正直记》卷三)。他们所说的“大元乐府”或“今乐府”,就是明清以后人们常说的“元曲”,包括元代流行的小令、散套、北曲杂剧、南曲戏文,前两种属于散曲,后两种属于剧曲。而代表元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的无疑是北曲杂剧。“杂剧”之名并非元代独有,它始见于晚唐,宋、金时期一直沿用,涵义略有变化。元代的杂剧,特指在1…  相似文献   

15.
徐帅 《文教资料》2006,(15):51-52
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周德清的言之无意,又有后人的借题发挥,比如像何良俊、沈德符等人的人为炒作;当然,除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如王实甫较之关、郑、白、马,作品数量要少得多。同时,《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谁,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还有,作品的确有一些情色描写。所有这些,都是阻碍王实甫入围元曲四大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自从“一代文学论”及其证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不少学者认同之后,前贤时哲论述元明清通俗文学者日渐增多。但是,对元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重杂剧、轻南戏,重戏剧、轻散曲,重套数而轻小令的偏颇。尤其对元人小令之“俗”专题系统论述者,并不多见。本文管中窥豹,试图揭开冰山一角,让大家领略一下元人小令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7.
历代论大都从学、作、时代等角度来阐述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而较为忽剧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以杂剧的表演艺术的视角,从接受、创作与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阐释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便能更为关注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元代方外诗人张雨与在元代诗坛影响较大的元诗四大家交往甚密。张雨皇庆二年(1313年)与虞集、范梈订交于京师,与揭傒斯订交于天历元年(1328年)后。张雨与四大家多有唱和赠答之作。张雨对虞集执弟子礼,诗文皆受其影响;张雨之诗以气韵为胜,则是受杨载影响;张雨诗风、书法与揭傒斯皆有相似之处。张雨与四大家的交游,使其诗风、书法风格都超越了道士空泛飘渺的限制,提高了自己在诗坛的地位与影响,成为元诗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7,(4):58-62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他们代表了元诗的特色所在,在元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三十年来,以四大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显著,四人的诗歌创作研究仍然是主流,并受到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其文献整理、生平与思想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开拓。展望未来,元诗"四大家"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元曲又与诗词不同,它既是诗歌,又是戏曲,一身而二任,承担了双重任务,也取得了双倍的荣誉。元曲包括两种体制,一为小令,一为套数。小令是唐宋词的旧制,套数则为新的发展。套数用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合成套,称做曲牌联套体。单用一套抒情述怀的为散套,连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加上科白,来表演故事的为杂剧,杂剧为元曲的最高形式。元杂剧的演出,全剧只有一个角色——正未或正旦在剧中唱曲,全本四套都由这一角色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相互问答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