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高度、厚度、深度、强度、宽度、黏度、温度和效度,因人而导、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而教、因体而用,才能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才能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敢于创新,增强能力。学习策略是"学法"的升华,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选用什么样的策略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不能武断认为某种学习策略或方法模式为佳。  相似文献   

3.
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强化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高师钢琴教学只有正确运用强化技术,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运用强化技术时要做到:强化的方式多样性,做到"五个结合";强化方式要有针对性,因人、因事而异;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培植强化学生的"高峰体验"。另外,要避免强化方式单一、强化对象不具体、强化过于急切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开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可让学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因人因事而异,教师面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不管采用哪种导入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教育学生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批评是一门艺术,要想获得最佳批评效果,教师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选择最佳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因教而教"的内涵 近年来,根据一些教改实验的成果,教育界提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学"的研究,对过去很长时间里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提出了批评.但同时我们应认识到,注重教师的"教",也只是注重教师因"材"而教,而忽视教师因"教"而教.王夫之说:"夫学以学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任务、目的等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心胸狭窄的学生遇事难想开,爱钻"牛角尖",生活中易闹情绪,与同学难搞团结。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行理性的剖析,做好心胸狭窄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应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机动灵活。从总的方法来说,应当遵守"清"、"亲"、"疏"、"慎"这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不妨多一些"狠心"教育. 一是育人者应该拥有丰富的"因人而狠"的本领.育人者应该在充分观察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确定有效的"狠心"施教方式和方向,尽力多为其创设自我体验的条件,创造成长磨炼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苗会 《吉林教育》2004,(6):44-44
常言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在学生中也亦如此。学生无论从家庭环境,思想意识,接受能力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实际,因人而宜、因事而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外在呈现,是独特生命的“一种确证”。当学生对外在世界或外在世界的某种事物进行观察、感悟,或被外在世界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触动后,经过思考、布排从而诉诸文字,这样便形成了一种蕴涵着思想情感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的呈现方式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  相似文献   

12.
一、"乐教"的必要性 (一)"乐教"是"乐学"的前提和最大外动力 在推进愉快教育的很多学校中强调学生学的愉悦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追求学生个性积极主动地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忽略了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一味强调"乐学"而忽视"乐教"是片面的,也是达不到学生"乐学"目的的.  相似文献   

13.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小学英语综  相似文献   

14.
教师以往在探究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或者说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或者说"怎样教会学生会学习"考虑的很少.  相似文献   

15.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宾·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论》(1984)一书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似乎有点怪.因为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教师在"教",见到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被动地答,难道成千上万教师不是几乎每天都在"教"么?有什么"教"可还?相反,我们有感于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累,所得甚少,倒是呼吁教师把"学"还给学生,而"还教于师"又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16.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  相似文献   

17.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学会"偷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观察了解学生,更好地调控课堂.  相似文献   

18.
1.强化阵地,拓宽途径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强化教育的阵地,拓宽教育的途径,更新教育的手段.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和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9.
吴双平 《广东教育》2007,(12):81-81
"教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练习卷.一份完整的"教学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教学目标;预习练习;双基一典精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提高练习. 一、先学,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练习 教师把"教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学案"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且完成"教学案"中的预习练习.  相似文献   

20.
一、概念:"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 一堂语文课,是由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构成的.我们观察一堂语文课,既可以从"教的活动"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的活动"来观察."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