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工业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参加不同锻炼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体育运动偏好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人格特征呈正相关。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把握体育学科规律,以如何成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体育课程的教学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非体育爱好者。由此可见,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心理调查分析获得了大学生现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出了几项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期为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供同行在工作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体育活动是人们在对体育的接触和了解及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活动,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阐述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项目供其选择,从而培养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并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等,研究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部分大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育锻炼是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改善体育教学,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体育锻炼知识,引导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了解云南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进而探讨提高大学生素质策略,为云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1500名云南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有82.9%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健康",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体比例不高,而且男女生差异较大,女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体比例较低;(2)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汉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体比例较高,其次是纳西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彝族。(3)20.7%的学生除体育课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来自城镇的学生相对差于农村学生。  相似文献   

8.
联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不同心理问题大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调节作用的认知状况,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与体育锻炼融合的心理干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心理健康调节作用认知状况不同,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结合运动项目自身独特的心理调节作用给予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与心理的康复,高校通过开设体育保健课,创设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场所,购买体育器材,加强教师培养等促进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0.
王建智 《天中学刊》2003,18(5):80-81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阶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强,具有较好的体育行为。中学阶段体育教育的状况及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体育意识及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