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起源问题, 自古至今,众说纷纭.笔者在前人关于中西方小说起源诸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化渊源和文化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小说起源及发展轨迹问题.从文化渊源层面进行剖析、考证,论证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则是西方小说的起源.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观念出发,论证中西方小说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稗官说"质疑兼论"小说起源于《左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古代小说起源的研究,歧见很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稗官说”,但是“稗官说”并不能说明小说的真正起源。古今探讨小说起源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争议,主要是对“起源”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另外对小说起源的探讨,应该放在“作为书面作品的小说”这一点上来探讨,从这个角度出发,小说起源于《左传》,因为《左传》是最早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叙事作品,它所创立的叙事规范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所应该有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说小说     
本文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小说史上的两条线索发展,以及白话小说形成后中国小说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有关小说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人们或认为小说源于稗官、小说源于诸子、小说源于史传……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透过众说纷纭的小说起源说,却能够看出小说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2002年11月14日,上海师大人学院召开了“全国青年学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会议体现了平等、自由、创新、开放的人精神。在有关名研究、作品溯源及作家生平考证、小说体研究和小说化研究等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古典小说研究中的风云、喧闹、考证和论争,使小说研究结出丰硕的成果。本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古典小说研究的过程进行梳理,探析古典小说研究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研究成绩不俗。从小说理论、主题、体与嬗变、考证、叙事研究等共10个方面论、专的梳理与归纳可说明:在学界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国内唐代传奇小说研究正在摆脱研究对象、角度的局限,逐步走向多元化、深层化,呈现可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美国间谍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詹姆斯&;#183;库珀的《间谍》,但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美国人崇尚明斗的西部硬汉精神,而美国政府历来对间谍工作也未予重视,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间谍小说还不很成熟.40年代才出现了较有影响的间谍小说女作家海伦&;#183;麦克英纳斯。至70年代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并在题材上形成业余间谍、硬派间谍和反间谍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发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小说进行了研究,哥特式小说历经200多年发展,依然能够得到小说作家们的青睐,说明这种手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记述了他关于古代小说的一些见解。他重视古代小说,认为具有可补史阙与以资考辨的文献价值,同时强调小说的伦理教化功用。李慈铭长于考辨,对古代小说的成书与作者多有考证,往往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对我们研究古代小说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兴衰须还原到小说古今变化的动态语境中解释。借助扬州评话的中介进入文学史,可逆推宋代勾栏中的说话,又可将评话与现代小说并置,从艺术形态的差异看小说的古今变化。从勾栏/书台上的"说话"到书面小说文本的定型,保留了大量韵文,也是它销声匿迹的肇端。白话小说的古今演变,大要在韵散共生的表演和章回形式结合的叙述转变为现代白话的多音散文叙述,诗词赋赞的蜕变与白话语言的转型是标志。现代性赋予了小说复杂功能,韵、散分离的古代小说的表达在现代语境中被整合起来,诗词赋赞的韵文描述转型为多音散文叙述。从文体变迁和语言变化多向度切入白话小说中的诗词赋赞,有助于立体地建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Over the last 3 years, the Climate Change and Me project has mapped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affective, creative, and ontological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change through an emergent and child-framed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project has involved working with 135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rom across Northern NSW, Australia, as coresearchers responding to the rapidly changing material conditions of the Anthropocene epoch. In this article, we position speculative fiction as a mode of creative research that enabled the young researchers to inhabit possible climate change futures. This node of the Climate Change and Me research was initiated by coauthor Jasmyne, who at the time was a year 7 student at a local high school. Through an ongoing series of visual and textual posts on the project web site, Jasmyne created an alternate world in which children develop mutant forces and bodily augmentations that enable them to resis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justices. Drawing on these visual and textual entries in dialogue with Deleuze and Guattari's geophilosophy, we consider ways that speculative fiction might offer new conceptual tools for a viral strain of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that proliferates through aesthetic modes of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5.
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原因,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从哲学意识、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16.
Halliday and Hasan's (1976) concept of textual cohesion has genera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among reading educator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research which has considered how cohesion operates during reading.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which used a selective deletion procedure to investigate how good and poor readers (N = 44) from a secondary school in England were able to use cohesion while read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A feature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thus obtained is the vali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 reading development continuum (RDC). Results indicate that good readers were more successful in maintaining the global unity of text than were the poor readers. As well, both groups of readers found it easier to perceive cohesion in fiction than they did in non-fiction.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at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玉堂杂记》四库单刻本的渊源,本文采用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比对现存各种版本,透过异文信息,发现四库单刻本与《百川学海》本系出同源,厘清了《玉堂杂记》的两个版本系统,进而考证了单刻本系统的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19.
在《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写作焦虑体现在她不断进行的文本“重写”上。“重写”不仅是女主人公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与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形成了呼应,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指向了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走向,反映了多丽丝·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