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羡余成分本是为强调或避免语义失落而添加的重复多余成分,但如果难以辨别一句话中某成分的羡余与否,便会造成歧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两种与羡余成分有关的歧义现象。1、因难以判断“差一点+没DJ”句式中“没”的羡余与否引起的歧义。2、“的”的羡余与否难以确定而引起的歧义。  相似文献   

2.
羡余成分本是为强调或避免语义失落而添加的重复多余成分,但如果难以辨别一句话中某成分的羡余与否,便会造成歧义。本着重分析了两种与羡余成分有关的歧义现象。1、因难以判断“差一点+没DJ”句式中“没”的羡余与否引起的歧义。2.“的”的羡余与否难以确定而引起的歧义。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不”和“没(有)”在否定范畴中是对立互补的,我们通过对四组羡余否定格式的分析,认为“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既有互补性又有相对同一性,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与羡余否定的性质、构成羡余否定的词语性质以及人类认知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英山话的“NP1 让 NP2 VP 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相似文献   

6.
文章拟以"难免+不+XP"格式的羡余否定现象为研究内容,整体介绍这一结构的羡余与非羡余否定,并结合格式实际对羡余否定现象予以深层次阐释,分析其形成动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参考郭锐给动词进行时间意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刚才”一词的语义要求,分析了出现在“刚才+V+了”格式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是[+瞬间/短时,+时点,+完成/开始];与此相关的另一格式“刚才+在+V”中动词的语义特征是[+持续,+短时,一瞬时]。  相似文献   

8.
“X不X”格式是由同一个词语的正反形式并列构成的句法结构,是汉语里正反问句用以提问的特定格式。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是有条件的,在语法性质和结构形式上有一定限制;其中否定词,用“不”或者“没(没有)”取决于语义上的选择。本文主要从结构、功能和语义方面考察“X不X”格式及其相关句式。一 1·1作为一种结构体,“X不X”格式有其特定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方式。就其结构成分说,进入“X不X”格式的词语,语法上是有限制的。据考察材料分析,只有动词性词语和性质形容词才能进入这一格式,而且进入这一格式的性质形容词也不能以扩展了  相似文献   

9.
程饶枝 《考试周刊》2011,(88):19-21
本文采用语义分析、对比分析、认知分析、语用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中“差点没”和“差点”语义同指和异指进行共时考察,补充了朱德熙的“企望说”,发现“差点没VP”带表程度的成分时,“差点没”和“差点”同表否定;对于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差点没”和“差点”也同为否定。  相似文献   

10.
语义结构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片段中表层句法结构相同而深层语义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样式。歧义研究重在探讨歧义的制约和分化。在“N1 N2”这种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中我们主要分析偏正结构内部的两种歧义格式:S1“N1 N2”(玩具工厂)和S2“N1′ N2′”(华侨商店)。S1中N1既可以表示N2的用途,也可以表示N2的材料。S2中N-′既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事者,又可以表示N2′中动词性成分的施与对象。特定的句式及内部组成部分都是制约歧义产生的重要因素,根据句式变换和语义特征分析,我们可以分化为必然产生歧义的格式与单义句式。  相似文献   

11.
前人研究“没”的用法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没…没…”结构却涉及较少,而且对“没A没B”结构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更属薄弱环节。“没A没B”结构并不一定就表示双重否定,虽然包含了两个表示否定的动词“没”,它所表达的具体语义内涵随着与它相配合的AB两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未尝+不”形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大都是用一个双重否定表示一种周遍性的强调,而在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却是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语气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盛行以后,“未尝”表示否定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没有”取代;二是“没有”进入到双重否定句式中,具有周遍意义。“未尝”作为双重否定表示委婉的肯定这一语义特征加强,“未尝不”形式表示委婉的肯定与其所在的句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句式“N A 的 VP”可一分为三:NA A的 VP;B.NB A 的 VP;C.NA/B A 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比较句“不如”、“不比”和“没有(没)”句是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型,也是留学生学习使用汉语时容易产生偏误的一组句型。本文斌从语义偏向和主观性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发现“不比”句语义偏向趋同,而“不如”句、“没有(没)”句倾向于趋异,并且“不如”句、“不比”句、“没有(没)”句的主观程度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9.
郑军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07-109
本文在考察前人“不再”和“再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从语义背景对两词进行区别的观点,指出只有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主观认为情况已发生变化,使预定进行或正在进行的动作不能继续或重复时,这时才使用“不再”;在前提条件已蕴含否定结论的句子里,需加强否定语气时用“再不”.  相似文献   

20.
从历时角度探讨"VP+在+L"构式的承继理据性,可以确定构式的基本事件类型为"存在事件",基本义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地"。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可以以子类、前提、方式和结果等关系进行互相作用,从而整合出具体的句式义。动词事件与构式事件在保证共享一个以上参与者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关系相互整合,这正是动词与构式的互动体现,也是"VP+在+L"产生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