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这样回答了他: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说孔子的门人从来没有说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传述下来,他也没有听过他的前辈们告诉他这些事.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雄辩家,文章笔锋犀利,善于诱敌深入,让对手在二元之中做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窥一斑。试看第一道选择题:齐宣王欲称霸天下,想向孟子请教些强国之道。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所出的选择题是:我不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我只明白用王道治国的道理,您看,我可以替您讲点什么呢?对于想强国称霸的齐宣王,很想得到孟子这样的智者的辅助,他自然只能选择后者。如何行王道呢?首先要有基础,那就是一颗仁爱之心。孟子出了第二题:“臣闻之…  相似文献   

4.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 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  相似文献   

5.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6.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7.
孟子在先秦诸子中以喜欢辩论著称。他的学生么都子就曾问他:“人家都说先生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哪里是喜欢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这倒是句实话。孟子生当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烈,生灵涂炭,各家学派竟相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为了和各派辩难,以说服各国君主实行“王道”“仁政”,当然不得不四处奔波,与人辩论。 比如齐宣王是野心很大的君主,总想称霸诸侯,却不愿施行仁政治理国家,孟子就常和他辨论。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您有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朋友?”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法官不能办案,那应该怎样对待他?”宣王说:“免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样办?”这时候,齐宣王看看左右的臣子,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相似文献   

8.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9.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谈话记录。宣王是一个有图霸野心而无“发政施仁”意愿的君主,要想使他弃霸道、行王道,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孟子却以他善辩的才能说服了对方。其论辩艺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一、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孟子十分善于掌握对方的心理,争取主动,运用欲擒故纵、因势利导的方法来折服对方。齐宣王一心想称霸诸侯,因而见了孟子就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对此,孟子不说不肯讲,而托辞不知道来撤开,紧接着把对方引到自己要讲的论题范围“王天下”(以仁爱之道治天下)上来,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不过,孟子感到要使对方乐于参加这一论题的探讨,并接受这一主张,如果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单刀直入地进行论证来压住对方  相似文献   

10.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咄咄逼人之势。孟子沦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回答齐宣王的问话,说“是心足以王矣”,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即“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  相似文献   

1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2.
“君子远庖厨”是孟子劝说齐宣王行王道时所说的话。全文是:“无伤也,是万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的这番话是在他指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矛盾行为后,对于齐宣王疑惑自己的行为心理而发出“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的疑问的解答。孟子这番解答,说得很含蓄、婉转。它的意思是:你(齐宣王)所以不忍杀牛,是因看到了牛“觳觫”,因而刺激了你的“不忍”之心,不愿其死;你所以以羊换牛,是因为羊没有表现出将死的“觳  相似文献   

13.
一《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一章。这篇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辩才,是《孟子》中很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篇章。孟子要说服齐宣王放弃霸业,以王道统一天下,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本来就是诸侯之间争战不息、兼并不已的时期,而齐宣王即位的第二年,就大败魏军,杀庞涓,俘魏太子申,韩、赵、魏的国君都朝齐于博望。此时的齐国,已是东方的强国。齐宣王一心想要效法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称霸于诸侯。而孟子是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行仁政,以“德”服人,反对兼并战争,用王道…  相似文献   

14.
一、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文中,齐宣王开篇便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相似文献   

15.
《庄暴见孟子》一文,开头有两句话不好理解。(一)“王语暴以好乐(王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并没有什么使人为难的地方,庄暴为何竟“未有以对”,甚至还要向孟子请教呢?(二)、孟子问齐宣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也是很平常的事,宣王何至竟“变乎色”呢? 这里关键是对“乐”的理解。课本对读音虽然都加了注释,但一般把“乐”都解为音乐。其实,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指音乐,一指享乐、淫  相似文献   

16.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17.
初学写论文的人,总感到有理,不能很好说出来,写成文章,枯燥无味,使人厌读,更不能令人信服。这该怎么办呢?笔者从我国一些雄辩家的论著或传说中受到了启示:除了提高理论水平之外。就是善于运用巧喻论理法。先看几个雄辩家巧喻论理的例子:(一)战国时代的孟子,说服齐宣王行仁政而王天下,齐宣王以为自己没有条件,孟子则以“(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不行仁  相似文献   

18.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是战国时代杰出的民本主义者。他总结了历史斗争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提出“民为贵”,“与民同乐”,“得乎丘民为天子”,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孟子本来要恢复西周奴隶制。齐宣王问如何行王政,他说要像文王一样,“耕者九一,仕者世禄”(《梁惠王》下);并多次劝齐宣王“制民之产”,以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很明显,“五亩之  相似文献   

19.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13-17,112-115
齐宣王问日:“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日:“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兰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相似文献   

20.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