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知识经济突出了知识和人的价值。劳动普遍包含知识的成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彰显了生产力的知识属性。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主要内容,上层建筑是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本身也是一种文明。知识和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把知识作为唯物史观的有机构成,有利于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提高人的文化自觉。但是也不能把知识绝对化,忽略唯物史观中人和物质的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
按照唯物史观,财富在本质上只能从主体及其实践的存在去理解,即财富就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与人本身发展的一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践的现实化就是劳动.为此,社会的财富形式的理解必须以劳动这一本质的规定为依据.西方经济学里所谓的物质、货币、人力、知识、技术、信息的财富形式指称不过是实体性的直观表述,不是科学的识别,需要重新辨识和纠正.而以劳动这一主体本质来看,基于劳动(生产)关系本身的内容和变化,财富形式包括客体的使用价值、中介的交换价值和人作为生产力规定的三种形态,这三种形式的历史呈现具有辩证发展的过程性,表现为特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物质客体的使用价值,尺度为具体劳动;在商品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交换价值(资本),尺度为抽象劳动;在产品经济形态下,财富的主导形式是“人作为生产力发展和占有”的主体形式,尺度为人的发展或本质力量本身.财富及其尺度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即后期的形式和尺度是以前期的形式和尺度作为历史环节发展而来的,处于扬弃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文化问题的理论;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一切的唯心史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文化理论的创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意识放在第二位,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三个代表”牢牢建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文化有三重维度: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是人化,一切人化的过程、表现、表征、结果、行为均属于文化的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范畴,它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当代文化发展的途径首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在精神生产力视域中,文化是生产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依据,并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体即人的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具体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干部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全部历史中的教育过程是人类精神形态不断地继承、创新和进步的过程。教育从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取代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成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知识产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教育必将上升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位置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可以预见,知识社会将是学习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教育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作用将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工业社会所肩负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三项社会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 ,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诚如比尔·盖茨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所言 ,“在21世纪重要竞争方式的改变中 ,高等教育扮演的角色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般认为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如下 :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经济 ,这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经济活动中 ,知识将成为主导性生产要素 ,成为主导性生产力 ,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质投…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力理论和文化理论上,对生产力和文化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归结;在群众史观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提升;在人学史观和社会史观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对“商品”及“使用价值”两个经济范畴定义的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创立新的经济范畴。对“商品”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旧有定义有对错之处。“商品”应定义为,就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和自然产品;“使用价值”的“使用”二安不妥,可用“效用”二字来取代“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就其本质特征、内涵以及实现步骤和手段而言,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展望并描述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当代阐释.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对社会生产的基础作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借由“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的问题”将二者联接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理论的一大创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之决定力量及最终目的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人之观点的精妙阐释和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在积极汲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现实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真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唯物史观中的矛盾论、系统论、生产力理论和实践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并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在当今时代,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剖析其中的和谐哲学意蕴,不仅可以拓宽我们认识唯物史观的新维度,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品生产选择的社会关联与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品的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建构,在文化产品服务对象差异的基点上所进行的"高雅"与"通俗"的区分,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一个产物,它所履行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把两个具有形式对立的要素整合进总体性的经济生活之中。在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约束基点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化产品既是商业化的文化存在,又是真实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演变成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态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剖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以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为主,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制度规范、改善意识形态等途径为辅,共同化解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并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而发展。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的“二律背反”,不但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反而更加证实了经济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也验证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表现。道德与经济同步,9-5根结底要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靠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来规范。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建设,从而保持经济与道德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述,本文辨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哲学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科学,通过围绕《资本论》具体分析说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著述,发现并且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