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2.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方言中重叠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构成的"Vv+A"结构式,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分支类别"动+形"式,具有较强的语言辐射力。这里运用国外分布分析法及构式语法理论剖析"Vv+A"这一语法构式的内在规定性,归纳其句法特征、语汇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对于今天深入开展方言吟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下对语码混用的"汉语语码(动词/形容词)+英语词缀ing"结构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从语义及语用功能探讨该构式形成的认知理据:属于典型的汉语异化现象;表示正在进行或状态持续。从隐喻和转喻机制以及构式压制等语用因素进一步分析心理形容词进入该构式的原因:心理形容词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符合该构式的语法、语义、语用条件;构式的压制作用进一步促使"汉语形容词+ing"在语义上呈现"状态持续"的特征。表层语码转换反映出两种语言间深层语法的相互影响,揭示两种语言结合时各自承担的语义功能及其整合时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语法主语基本上是由动词的受事担当,而该动词的逻辑主语(或称施事)在中动句型中则不可见(intangible),很多学者据此认为中动词的施事是隐含的,隐含施事是界定中动结构的本质性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文章通过对英汉双语的中动词进行内在意义的分析认为:中动结构的施事存在与否与中动词的内在意义因子紧密相关。英语中动词在选择上具有的致使不确定性使得施事的存在缺少必要条件,因而施事性并非英语中动结构的本质性特征。而汉语中动词全部选择具有自主性的动词,因而施事性是汉语中动结构必须具有的本质性特征。通过对比,找到了两种语言在施事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构式是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是"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没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相反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构式多义观"却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合成观"的角度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即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理论义,它在各语境中的兑现也是语境中的意义,且该意义与动词拥有的框架意义有关,同时也受与其共现的其它(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使动构式还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的语义"合成观"对其它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构式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构式、处置构式和遭受构式,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构式;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构式,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构式,不是后来加入构式的具体成分,而是构式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构式,也是构式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构式语法和中动构式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非英语专业一至四年级本科生的英语写作为语料,分析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中对何种动词、主语以及副词能用于中动构式所做的判断情况,以及该特征和汉语迁移的相关性。并基于研究结果得出关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11.
"一A再A"在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基于汉语语料库,文章对该构式作了全面考察,发现:形式特征上,该构式凝固性强,且A的音节主要为单音节,词性通常为动词,少数也可是形容词、名词、量词等;句法功能方面,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其构式义也较丰富,如"持续或反复""妥协或退让""斥责或抱怨""性状程度的加深";语用方面,该构式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此外,与相仿的构式"一再A"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动词本原构式是某动词的基底构式,且在语言中独立存在,该构式有其常规形义组配和构式义。本文通过几个常用动词的问卷调查及语料库统计数据,证实动词本原构式的独立存在及其高频使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词汇语用的角度,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新的探讨,得出结论:英语中动构式在形成过程中存在语义修正的现象.中动词原有的动作意义与中动构式的状态意义所构成的语义冲突是该现象发生的语义环境,中动词与使役动词之间存在的关联是其触发因素,转喻迁移是实现语义修正的途径.中动构式的语用功能是引导话语参加者.  相似文献   

14.
动词中心论基于动词建构句法结构,关注动词语义及其语义配价情况,注重从语义层面探寻句法现象的理据特征,解释句法结构的形成过程。不过,它无限制赋予动词新的意义,使得动词意义过度增长,违反了语言的经济原则。构式中心论基于构式建构句法结构,认为句法结构的形成源于构式和词项的熔合,注重从构式视角探寻不同句子的意义差异,从而解决了动词意义的无限增生问题。不过,它将动词多义变为构式多义,同样违反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结合这两个视角进行语言研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语言本质,有效解释跨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从动词的语义特征比较日语的“V-終わる”和汉语的“V完”式的异同。首先,从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使用、两种表达方式都不能使用以及汉语动词有“V完”式而日语动词没有“V-終わる”这三种情况,考察了两种表达方式的构词在动词的语义特征上具有的共同点和差异。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句法、语义考察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从整体上看,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的“V-終わる”的实现更多地在构词层面上进行制约,而对于汉语的“V完”式的使用更多地在句法、语义上进行制约。两种表达方式的异同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得到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及物性问题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传统语法无法解决中动词的及物性问题。试图运用Hopper&Thompson概括的动词及物性原型特征的标准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揭示中动词及物性的实质。分析指出:英语的中动词属于及物动词的边缘成员,仍然具备及物动词的某些特征,但该动词的及物性的某些特征由于受到该构式的语义限制,或隐含或迁移,因而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为不及物性。  相似文献   

17.
"比X还X"句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一种特殊建构,是常规构式"比X还Y"的派生构式。该句式被广泛运用于网络、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常用来表示一种"超X"的意义。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审视和考察这种语言现象,分析其句法功能和意义,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主语的某一特质。该构式对其中的"X"进行了压制,压制的作用使名词和动词等也能进入该构式,不断扩展和丰富该构式的表达形式,而对其识解涉及转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内,以论元结构分析为研究工具,探析汉语动结式中受事论元的实现方式。汉语动结式违背了语义一致原则,除了可以和与其语义相融的动词的对象论元融合,或者由构式单独提供,受事论元还能和动词的施事论元结合。而对象论元和受事论元的分离,是汉语动结式具有能产性、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V也V了"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格式,该格式中动词以拷贝形式出现在"……也……了"这个构式中,本文就该格式的语表结构和构式含义作一详实探究。  相似文献   

20.
"别+A"祈使构式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否定祈使句式,本文从语法转喻的视角探讨了该构式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概念转喻模型"结果代动作"是该祈使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而构式义对形容词词汇义的语义压制是实现概念转喻具体操作的深层动因。"别+A"否定祈使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界定进入此构式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