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吸毒父母离婚母亲经学打骂孩子“问题家庭”终出严重问题近日,阳春一少年因不愿读书而被其母活活吊死。当阳春警方接到该市中医院报称一名男孩因被其母吊打,送医院已告不治。警方立即赶到医院展开调查。据悉,死者姓黄,男,13岁,阳春市三甲镇人。今年6月份,黄母因黄父吸毒而离婚,黄随其母生活,黄母在春城镇开一间发廊。平日,黄母因黄学习成绩不好而经常打骂他,甚至捆绑,不给饭吃。今年新学期开学,黄  相似文献   

2.
周红 《语文知识》2000,(3):83-84
语言表达应尽量减少“冗余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因过分强调某一信息而产生“叠床架屋”的语病。请看以下三例:①近年来的调查还发现,在吸毒人员中多数都有传染病,尤其乙肝比较甚众。(《大众卫生  相似文献   

3.
盗窃、抢劫、绑架、杀人、吸毒……这些原以为离我们中学生很远的“凶煞恶魔”,这些总感觉在我们青少年当中不大可能发生的恶性事件,却因一部电影的推出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孩子们的面前。影片《为了明天》以纪实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上每年有二十万人死于吸毒,一千多万人因吸毒而丧失劳动能力,每年全世界在毒品上的消费金额高达一千六百亿美元。毒品,已危及人类的生存。与此同时!随着吸毒者年龄的下降以及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普遍存在,禁毒已成为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严峻问题。为了使人们能进一步了解毒品的危害,由义乌市婺剧团、公安局、、文化局等单位组成的送戏下乡小组给我校师生带来了现代剧“黑色惊叹号”。该剧以生动的事例、科学的道理和演员精湛的表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禁毒教育。“黑色惊叹号”一剧讲述了一个名叫何小初的失足…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津津有味地读了《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这本书。其中的一篇《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对我的印象最深。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告诉我们吸毒容易戒毒难。云南省艺术学校的一名19岁的女生,因跳孔雀舞而在娱乐圈里小有名气。但因误用吸毒治胃痛,而上了毒瘾,导致毒品扼杀了“孔雀”,埋葬了她的艺术青春,真为她惋惜。一位吸毒者为了戒毒而数次斩断自己手指,进行了29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吸毒入罪是否可行”的争论一直都未真正停止过。基于尊重并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下,不宜将吸毒行为犯罪化,即吸毒入罪不具有可行性,为此,从吸毒行为本身的特性、不宜为犯罪行为、不符合入刑必要性原则要求以及替代措施之于刑罚的必要性、合理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等视角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我国每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近年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青少年吸毒人数的攀升更不容忽视。本文运用“个人是社会的产物而非起源”的视角展现了青少年吸毒同家庭结构与功能不完整、学校教育受损与同辈群体交往异常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青少年吸毒“心瘾”本质上呈现出麻木的快感、丧失自制、逃避现实等畸形心理特征。总体而言,青少年吸毒是由于其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整合纽带受损或缺席导致。  相似文献   

8.
请看下面三则报道 :( 1 ) 2 0 0 2年 3月 2 7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 :河南省某乡镇皮包厂有 1 1名工人先后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相继死亡。后经调查得知 :制作皮包所用粘和剂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是导致患病的主要原因。( 2 )青岛市邢某一家 3口人同时死于新装修的房屋中 ,死因是由装饰材料中挥发出的甲醛、苯和胺等有害气体所引起的。( 3) 1 96 8年在日本因滥用有机溶剂而被教养的青少年达 2万余人 ,其中有 1 1 0人因中毒而死亡 ,日本当时还对吸毒犯罪人员做过调查 ,发现其中约有 35 %在吸毒前吸嗅过挥发性…  相似文献   

9.
26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刻,而此时刚满26岁的陈英却坐在浙江省温岭市看守所的墙角,悔恨的泪水从她的眼角不断地流出来……是什么原因致使陈英走上犯罪道路的呢?笔者采访了她,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陈英因吸毒、贩毒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生历程吧。误入歧途,脱疆野马难回头我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父母老实厚道,待人诚恳。我20岁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当地小学,成了一名年轻的教师。工作不久,不少同事给我介绍对象,而我总是委婉地对他们说:“现在刚参加工作,个人问题过两年再说吧。”后来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一位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安排在工厂当驾…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对“毒品”了解多少?“毒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哪些人会染上吸毒的恶习?他们是怎么染上的?吸毒对人体、对身心、对社会的危害体现在哪里?禁毒工作的重要性有多大?一个个疑团将在“和毒品说‘Bye-bye’”主题活动中被解开。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6,(5):46
近年来,一些演艺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刑拘、判刑的消息屡现报端.一些吸毒者自称“压力大,借吸毒减压”. 11月9日,新华社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著名演员陈道明.陈道明回复说:“现代人谁没压力?难道只有你有压力?你压力有老百姓大吗?”  相似文献   

12.
一、建设“毒品预防教育”专题学习网站背景1.建设“毒品预防教育”专题学习网站是学校应对毒潮挑战的战略举措。2004年3月,国家禁毒委通报了一份令人震惊的统计结果:2003年,我国累计登记在册吸毒人员达105万人,现有吸毒人员已超过74万人。同时,青少年、社会闲散人员和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3.
毒品这一国际公害,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国际社会的安宁,目前全世界的吸毒人数不少于5000万,每年至少有几十万“瘾君子”丧命.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52万,其中青少年吸毒者占80%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自视,必须把禁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本文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谈谈毒品的危害以及如何开展禁毒教育,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4.
一、为何把课讲简单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几度出现了一股股热潮。从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的产生到魏书生“自学六步法”的全面推广,可谓“十八般武艺”登场亮相。一时间,许多语文教师纷纷效仿,有的因照搬照抄而失去个性,有的因被动模仿而落人窠臼,有的因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得不偿失。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了,语文课也似乎越来越难教了。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爱学生、赏识学生,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从爱出发,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的赏识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世界因赏识而美丽,人生因赏识而健康,生命因赏识而鲜活,教育因赏识而光彩!”  相似文献   

16.
王冬娟 《中学教育》2009,(4):21-25,16
本文记述了一位新校长及其团队从由责任心而走进“新基础教育”,从全情参与学习“新基础教育”到逐步浸入亲身体悟“新基础教育”并最终融入“新基础教育”的心路历程。展示出因参与新基础教育而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红处方》给人敲响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处方》是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说她曾为几位作家写完长篇后“撒手人寰”、“惊悸不止”而踌躇,但“三思”之后,还是写了。为什么呢?用作者的话说,是这个故事“呼唤着我”。而这个故事,说的就是当今十分严峻的吸毒戒毒问题。《红处方》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18.
谋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状,那就是宁静。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最后十年起,吸毒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界关于吸毒现象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和政策评估为主,且大多从吸毒者个体层面出发,去理解这一成瘾行为获得和戒除的社会机制。本文则尝试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县级建制区层面,究竟哪些结构性因素决定了区域内毒情的发展趋势。利用公安部禁毒局网络数据终端“禁毒效果评估平台”中“区县信息”板块2006—2008三个年度的相关信息,采用负二项分布模型,以“新增吸毒人口数”这个反映区域毒品流行趋势的高效度指标为因变量,本文对理论假设的多组自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有助于毒情扩散的)风险因素和区域毒品社会控制力度———进行检验。作为以行政区域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尝试性定量研究,为毒品控制这一研究领域贡献了初步的可积累知识。  相似文献   

20.
课堂因什么而什么之类的说法已经很多,比如“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因开放而丰富”“课堂因激情而生动”“课堂因自然而美丽”……精彩、丰富、生动、美丽等,都是好的课堂的一种表现,但我以为,好的课堂还应该有另一种形态,那就是宁静。而且,这应该是主状态、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