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乡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形成最早的社区形式。在我国的社区划分中,乡村社区的划分主要是以自然村落作为划分的标准,而这些自然村落多半都是由于血缘关系等造成的。乡村社区的自治与管理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难以逃避宗族势力的影响。宗族与经由法律正式确立的村民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许多乡村中社区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村委会与宗族势力的不断博弈,使得乡村社区的自治趋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 ,村民的参与是村民自治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没有村民的参与 ,村民自治只能停留在制度形式层面 ,而无法成为一种制度规范。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普通村民和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两个不同阶层 ,他们对村民选举的反应亦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讨论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 ,分析影响普通村民和乡村精英参与选举的主要因素 ,进而探究促进乡村社区更为广泛、真实的政治参与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村选家族化问题始终是我国村民自治研究中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家族间基于实力对比关系可分为"势力均衡"和"权力等级"两种典型形态,村选中两种形态下的家族博弈会相应地陷入"囚徒困境"和"智猪博弈"之中。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村民所选择的家族团体保护方式及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宗法制投票逻辑,而在于这种选择方式的单一性。引入"横切分裂"的政治理念,通过新农村建设中新型住宅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实践来打破村落旧有的聚族而居和亲情伦理的家族化地缘和血缘支柱,可使村民具有邻里、工友等"重叠的成员身份",这样他们在投票选择村官的问题上才会缓和传统的单一家族观念并选择与族外人合作,以此来弱化和消弭家族化问题,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沿岸村落生活中的诸多民俗现象表明 ,不能仅以“家族村落”的理念来认识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形态。虽然这一地区的小型聚落大多数是由同姓家户所组成 ,但是由若干相邻聚落中所有异姓家户组成的集体才是这里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形式。在姻亲交往、土地制度、特殊职业和村庄对外势力等方面的传统习俗规范与文化心态 ,由于均牵涉到家庭之间的权益与地位关系 ,因而是我们掌握这一地区村落社会自治的情况时应当注意观察的事实对象。  相似文献   

5.
完善村民自治,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政治保障。村民自治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完善村民自治,需要培育村民的民主意识,理顺乡村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成绩斐然 ,尤其是实行村民自治十余年来更是举世瞩目。受现阶段物质、体制、社会文化、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素质等因素制约 ,乡村民主政治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进一步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发展 ,亟待创新机制 ,实现农村基层民主与基层政权建设良性互动。当前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依法整合乡村关系 ,调整乡村权力结构 ;二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改善乡村治理格局 ;三是扩大村民政治参与 ,构建乡镇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村民自治对中国社会变动之影响的研究颇多,而对于村落社会结构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作用的关注较少.村落作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的一个基本载体,其结构要素对这一制度实施产生的功能作用如何直接关系到制度实施的成败,甚至关系到村落这个"小"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文章通过对东北4个村的一项社会学的实证调查后指出:在村落系统中,国家一村组织一村民这三个结构要素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功能作用极不平衡是导致本项制度实施容易流于形式的一个根本原因.并且,如果各结构要素的作用力发生激变,有可能导致村落社会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而失谐.  相似文献   

8.
乡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和基础环节。分析当前村民自治存在的困境,从破解"两委"关系、发展农村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社区自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对于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民主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村民自治扩展深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村民自治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未来展望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和现实、历史发展和国家政治发展、国外经验三个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从短期来看,村民自治制度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乡村有效治理";从长期来看,自治层次和领域会逐步扩大和提升,但村民自治所蕴含的民主价值理念和价值实现方式不会改变,城市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差异将不再明显,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村治研究,系由"村民自治"的政治学研究发展而来。在"治理"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之时,村治的内涵便由"村民自治"发展到了"村级治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乡村治理"。随着更多主体(政治、经济及社会组织、个体)  相似文献   

11.
试论村民自治权异化的种种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通过对农村的乡村关系、两委关系、宗族宗派组织、经济组织等的现状分析,初步论述了村民自治权异化的种种表现:乡镇政府越位侵权、村级两委竞相争权、宗族宗派蓄意僭权、经济组织操纵自治权。  相似文献   

12.
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的、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历史上浙江宗族气息就很浓郁,当代宗族复兴的势头也甚为强劲。本文分析了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别斗争及其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代浙江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系斗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的、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历史上浙江宗族气息就很浓郁,当代宗族复兴的势头也甚为强劲。分析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别斗争及其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清朝江西按察使凌火寿的《西江视臬纪事》,汇编了雍正、乾隆之际任上的行政文件,多记载社会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推行乡约、保甲、族正治理乡村基层社会的资料。考察该书可知,保甲与乡约是当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手段,出现了“约保”反映地方组织系统的词汇。一些地方还有负责“分发滚单、理处词讼”的“乡保”。地保则是指“乡地保甲”。维护社会治安性质的保甲,进行教化的乡约,与传统赋役征收和乡村管理体系的乡长互相结合渗透,宗族也被引进保甲、乡约进一步组织化,出现“族正”、“族约”的“族保”系统。清代治理乡村社会的组织措施,形成完整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并影响了基层社会结构。凌火寿的实践,反映了清代国家与社会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按西方主流理论,宗族作为“原始组织”,将为“人工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但在近20年来我国农村宗族却出现了复兴的新情况。本根据对10个村治理状况的深度观察,从日常生活、村庄、行政村和村际关系等层面分析了宗族对村治的实际影响。指出,宗族在村治过程中发挥着双重性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与帮助,填补了若干管理真空,避免了更严重的失范和无序,而且,强族组织与宗族集体意识成了抗拒行政权力不法侵害与剥夺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宗族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奉行着恃强欺弱的逻辑,并倡导男尊女卑,崇尚迷信。因此,不应简单地对宗族给以全面否定和肯定的结论。要构建农村治理的新秩序,虽然无法舍弃宗族,但是应当寻求新的资源和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郑茂刚 《培训与研究》2007,24(8):99-101
在国家与农村关系的制度框架下,从政府与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和"官治"与"自治"两条主线考察,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呈现出一条自治化(县政乡治)——行政化(乡政治理)——行政化与自治化并行(乡政村治)的变迁轨迹。中国乡村治理的演进逻辑影响深远,以至我们改善乡村治理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脱离"乡土中国"熟人社会抑或半熟人社会这一历史基础及其演变,都不能不重视乡村治理单一行政化的近代特征及其教训,都不能不肯定村民自治这一具有民主价值的当代元素。  相似文献   

18.
村落宗族化在当代的复萌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及思想根源。探讨宗族化复萌原因,能分析这一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提出一些解决宗族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村庄治理结构是影响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村庄治理结构类型在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水平与方式上有着显著性差异。稳定的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首要前提。中国农村社区公共权威结构的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建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理顺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以及扩大村民参与是完善法理型社区权威结构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0.
诏安县官陂镇所在地是闽南客家地区的一处山间小盆地。陂头村位于东溪的西岸,是明末钟姓迁入该地而形成的一处聚落。该村南星楼关帝庙内的三方碑刻清晰表明了水利、神祗与陂头村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客家村落钟姓陂头村的例子展现出处于特定地域中的某一村落,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是自身人户繁衍的结果,同时在与其他人群的资源争夺、公私利益的交锋中,进一步明确自身与他人的界限与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