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建设,需要从学科的角度对学习内容进行筛选.本文对信息科技学科领域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方法与工具进行梳理,给出了一类认识信息科技学科的逻辑框架;指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核心方法是“建模—算法”,信息科技是一类基础型的科技领域,它的上位学科是系统科学;就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提出初步的看法.这些阶段性的认识与讨论为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建设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一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获取和占有信息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生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二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一个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门课程是一个教学体系,由四个分体系构成:知识体系、信息传递体系、知识重构体系(实验与作业)和效果验证体系(测验与考试).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与外部信息互动的一个建构过程,而教师的授课就是信息流的传递过程.故知识体系应按严格的逻辑关系构建,并要选择适当的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实验与作业应能够帮助和促进知识的重构.考试内容与方式应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四个体系是课程的内涵,其它因素处于从属地位.这四个体系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是否精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习者对智慧学习提出新需求.高校教师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提高信息素养,提升课程领导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智慧学习要求高校教师发展课程道德领导力,具备课程价值洞察力、课程设计预见力、课程开发决策力、课程实施指导力、课程评价激励力.针对高校教师课程领导力建设困境,应把课程领导力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紧密结合,推动把课程领导嵌入智慧学习系统,其具体路径是优化思维认知、提升全链能力、开展高质量课程领导活动和强化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5.
陈艳 《华章》2009,(12)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学生并不重视,认为没有多大用处.……  相似文献   

7.
张锋 《广东教育》2002,(7):91-9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学习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社会化和社会学习化催生着学习化课程,学习化课程依托于学习化课程资源。学习化课程资源是与教授化课程资源相对应,它作为生态化的学习环境文化而存在,并通过学程化、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化、信息网络化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本位的开发形态整合内生性和外源性.资源获得自己独特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探讨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整合,对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的调查与分析,认为信息技术教育要加强学生信息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笔者首先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进行阐述,然后就每个学习主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素、考核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谈谈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和意义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不但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和整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师生的这种信息能力将得到全新打造,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将成为学生努力提升的基本素质内容.另外,信息技术将支持人们高效率和高智慧地学习,使得人们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意识.为此,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技术服务,实现自我教育.目前所提倡和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让所有师生都能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根据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式学习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研究,笔者就所获的心得与大家做一下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课程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信息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学习需求分析是做好网络课程开发的基础性环节与核心依据。做好学习需求分析,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期待、学习策略与学习困难等四个维度。网络课程开发中,研究者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网络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评价与反馈机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信息资源建设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出发,全面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大力整理与开发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信息资源的建设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推进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许多方面是共通的.文章根据目前国内网络课程及其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状,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网络、设备、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的支持和服务,并提出了形成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误区通常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轻学科能力,忽视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是基于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接近真实语境情景的教学对儿童学习英语兴趣和信心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基于一定的英语教学模式对信患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整合做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