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从阅读的层面说,经典要"常读常新";从阅读教学的层面说,经典要"常教常新"。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其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我们在与其一次次的美好遇见中,是否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呢?能否在细读中发现、走进并欣赏到文本深处美丽的风景呢?  相似文献   

2.
方彬 《江苏教育》2013,(21):24-26
经典名著与学科文本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联系的关系。只要达到融合的境界,学生就能以"文本"为本延展更多的阅读实践,丰富自己阅读经典的体验。《西游记》走进教材,走近学生。实践中,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挖掘出经典的魅力、文本的潜力,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进行"小西游"多元主体视域下的经典阅读实践,最终彰显"西游"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是适合反复阅读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读常新”.今天我们就再一次重读安徒生的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希望我们今天的重读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经典文本众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具有很强故事性,可读性很强,能够给学生带来思想触动。教师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对习作教学进行深度剖析,对提升片段习作水平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教学经典课文时,部分教师往往沿用过去的教案,缺乏教学的新意。要想在教学中生成新的灵感,让经典课文常教常新,可在陌生化阅读中寻求解读文本的新途径,在借鉴名家新解中觅得审读文本的新视角,在学生质疑中发现文本阅读的新问题。如此,即可突破过往的桎梏,唤起师生全新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视觉时代",或者叫做"网络时代",也可以称"新媒体时代"。然而网络环境,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态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这种阅读现状,给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呈现出极浓烈的个人色彩,不适合在校的学习者。精细化阅读经典文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典型范例功能。中高考阅读考查向来重视精细化阅读。  相似文献   

8.
当前,多元解读教材经典篇目,推行文本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的新潮。不可否认,文本多元解读可以打破僵化教条,可以展现自我,语文的阅读课堂也因此风光旖旎!  相似文献   

9.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作为原理课教学的内容体系,原理课教材比较系统地概括了经典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此,把经典阅读引入原理课教学有其必要性。作为与文本的对话,经典阅读具有通过对话答疑解惑、理解现实和自我提升三个功能。在经典阅读中,要注重经典筛选、文本解释和现实观照三个环节。除此之外,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还应把握经典阅读与问题探讨的张力,善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问题体系,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经典阅读,进而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语文文学文本的教学多年来一直困扰业界。一方面,大家认为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过于僵硬;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着对其进行多元性解读时又受着这样那样的否定与指责。眼下语文课堂教学在这个领域仍处在经验性的价值判断层面。语文课堂对教材的文学文本给不出一个鲜明、合理的多解可能性,这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来说是残酷的,也限制了文学自身的审美可能性,经典常读常新成了一句实实在在的空话。如何在文学文本教学中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是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以"文学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话题,约请了一批语文教师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尊重差异与立场,目的只有一个——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焕发文本阅读和经典阅读新的活力,这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文本阅读,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文本和经典的功能,特别是对人性和品位的滋养,绝非浅层次的阅读和交流所能代替的。一位有识之士曾说过:"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2.
经典阅读十分有益于涵泳学生语文意识,而尊重经典应从尊重教材开始。教师应基于儿童既有经验、认知规律及发展需求,深入钻研教材,敏锐把握文本语言关键的形式特点,挖掘教材语言中的"趣点""拐点""发散点"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激发儿童的学习状态,在"童态化阅读"中培养语文意识,积淀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从经典文本的阅读中体悟某种写作规律,加以整合梳理,之后在自身的写作中模仿练习,是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以"实"写"虚"的优秀范例,若能有效利用,便可轻松化解学生散文写作中如何写"虚"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正>在阅读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多文本阅读"的教学必将带来语文学科教学"静悄悄的革命"。而进行多文本阅读也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而进行课外阅读。正确、高效地组织好教材外多文本阅读就显得极其重要,也显得极为迫切。那么如何从卷帙浩繁的课外文本中选取素材,将其巧妙地引进语文大课堂,如何正确组织课外多文本阅读教学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一、认识课外多文本阅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的确,平日的语文教学无非主要在进行经典美文的阅读教学。叶老还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现行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写作素材,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的借鉴,用好文本资源,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阅读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阅读体验,原指阅读主体有意识地与作品"离间",不断用新鲜的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视角对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开放的动态活动对作品进行意义重构.长期以来,我们都从主观层面以此要求语文教师:面对一篇传统教学文本,教师即使教到"烂熟"程度,仍应自觉地常教常新,不能将文本的解读成为一种定势的思维;或是教师应该坚持自我研读文本,不能只"参考"各种资料,然后将这些东西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失去教师的自我感受.  相似文献   

17.
<正>文本参读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文本或者内容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群文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对教材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一、在背景参照阅读中质疑问难入选教材的文本很多都是经典范文,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和地域的不同,很多文本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这就给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形成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的《故乡》是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多年以来,对《故乡》的研究解读为数不少,也有常读常新的结果产生:国人精神说、轮回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等等。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再读《故乡》,如果我们把解读文本的视角从社会学移开,不从阶级、社会、政治的角度去审读文本,多从作者写作文本的主观心理和情感结构细读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既在于粗略之"阅",也在于精细之"读",更在于精准之"评"。这是语文阅读课堂培植文本阅读吸引力、提升文本阅读组织力的重要依托。选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实践引导学生品读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多元视角来安排品读教学,鼓励学生在倾听中感知情感温度,在诵读中理解情感深度,在品评中感悟文本内涵,在读写中培育品鉴素养,进而提升个体的品读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文多是“永恒的经典”.经典阅读要常读常新,经典教学也要常教常新.但是,经典课文怎样才能教出新意呢?要用新的眼光审视作品,以求发掘出新的意义;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新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对经典作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