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卢埃林和弗兰克的现实主义法学出发对现实主义法学进行阐释,认为现实主义法学家:在法律方法方面强调法官的能动性;在法律渊源与法律发现理论中,主张只有真正适用到个案中的规则才是法律;在法律解释方面,提倡法官基于解决纠纷需要对法律进行创造性解释。他们批判把司法过程视为纯粹的逻辑推理,主张法官在直觉和经验的基础上预先形成结论,再运用法律证成该结论,开了司法论证理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法律方法对于法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法官的恣意审判。法律方法也是法官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有利于实现司法的公正和判决结果的合理性。在某些疑难案例中,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许霆案,对法律方法的运用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期探求在应对疑难案件时的运用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困绕我们法治建设的深层次障碍是司法职业者不良的职业道德使中国民众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司法职业道德必须具备三个层次的内容。树立法官的法律信仰是加强司法职业道德的核心,从全方位教育入手,提高进入司法队伍的门槛,强化法官群体中法官之间的监督来加强司法职业道德,坚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从而最终实现我们依法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先例制度是一种在法院判决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和内部联系的非正式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体系。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法官在创造性地发展司法先例制度方面权能的正当性.提出在法律漏洞成为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法官造法很有必要。结合我国目前所处于建设法治的初始阶段的国情,重点探析在中国推行司法先例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问题.但是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推行法官造法必须慎重.提出从制度上提升法官的素质,把法官的任意性降到最低限度,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5.
高雅琳 《考试周刊》2012,(63):91-93
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体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法律英语的形成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渊源等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法律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法律推理推进司法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司法理念要求审判活动尊重并遵循司法的内在规律,以司法的本来逻辑指导并建构审判活动.法律推理是法官审理案件得出裁判结果的基本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保证裁判结果具有正当性的重要手段,法律推理的过程就是对裁判结果正当性的论证过程.法律推理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司法的目的和方法,澄清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思维误区,推进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7.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的价值的司法运用其实就是法官的价值判断.在司法审判中,法官的自由裁量体现了法官对法的价值理解.法律价值因其特殊功能使它在立法、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适当地运用法律方法有助于法官实现对违法未成年人的教育功效。在少年司法活动中,司法者要在"司法者"思维与"社会工作者"思维之间进行转换,同时,法官应注意法庭语言对未成年人审判对象的影响。基于此,通过普法使社会群体对犯罪少年的轻刑化、缓刑化给予理解与支持,建立健全"法官社会化"的支持系统,强化法官语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由于成文法自身的固有缺陷,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有其必然性。法律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促使司法活动理性化,能够解决疑难案件,促进法律的正确适用,并能防止法官司法的恣意,实现看得见的司法公正,使民众树立法律信仰,从而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但法律方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工具性、运用中的不确定性及异化的可能性等方面的局限性。应该通过加强法律方法的教育和培训、保障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对司法的充分参与、完善判决理由的公开制度和案例指导制度来保障法律方法在司法中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0.
法律沟通在审判中、在当事人之间以及在立法、司法中是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在法官、检察官、诉讼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契约和非契约当事人之间的沟通,立法、司法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法律沟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化矛盾,促进和谐;满足需要,实现目的;提高效率,维护权威。法律沟通的障碍:一是法律的抽象性难以理解;二是情理法的不一致性令人费解;三是法官自由裁量案件结果的不统一会影响法律沟通;四是案件的不能有效执行阻碍法律沟通。法律沟通的技巧包括:法律沟通的主体要相互尊重和理解,法律沟通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和富于幽默感,沟通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下,法理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自然也就不是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但由于国际私法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法律部门,无论从法理自身的性质、成文法的不足、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及司法实践、国际私法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和学科特点,还是从有利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或者地区友好的民事往来,充分发挥我国在涉外民商事领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等诸方面来看,将法理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乃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对私法优化论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发现它在价值理念,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等诸方面存在着根本缺陷,是受近代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义观的影响所产生的。在法治化进程中,私法优位与法治秩序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法律权威,司法正义,行政法治和人权保障都格格不入。本在否定私法优位论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社会应当奉行公法优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特性与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一种本体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法律缘何需要解释是一个理论法学的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是法律解释的命题能否成立的问题。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解释和应用,法律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概括性与案件的丰富个性产生的冲突,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等都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协调。  相似文献   

15.
漏洞补充乃是针对特定的生活事实,建构恰切的具体法律规范的过程。一些漏洞补充理论认为,漏洞补充中具体规范建构的支撑材料必须要到各种社会规范资源中去寻找。作为民间规范之典型的习惯是人类法律的来源、早期发展的表现形式和法律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习惯还是建构具体法律规范的重要基础和在规范缺失的情况下人们行为模式选择的基础性资源。民间规范作为漏洞补充因素的合理性,不仅以自身的本质理性得以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够通过对其它漏洞补充因素的支撑作用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其他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其大量充斥在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权力寻租、公民利益难以保障等问题。通说观点将其排除在我国法源之外,这会打破我国内外和谐的法律体系,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与混乱。因此,应当尽快将其他规范性文件纳入我国法源中。  相似文献   

17.
论民法法益的存在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是复杂多样的,然而法典不可能将所有的生活中的利益关系都予以规定,因而在民法理论和实践上就有了法益的存在。民法法益存在的法律因素是有限的制度设计不能保护所有的利益关系。民法法益存在的社会因素是社会之高速发展对民法的利益调整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法法益的存在具有权利源泉和弥补权利定型化不足之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来讲更是如此.而法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并且法律仍存在其不可调整的诸多领域.对法律局限性的克服则需要立法主体和司法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建构混合性的司法行为模式来克服法律的局限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市场经济法制的内在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与现代法制是相互伴生的。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制也日益成长和完备,两者彼此推动,相互为用。但是,在加快立法、加强执法的同时,市场经济法制的内在精神却日益缺失。法的精神是法律制度的灵魂和中枢神经,是整个法制系统的中心聚合点。公正作为法制所追求的永恒主题,体现了社会及市场共有的秩序化要求,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功能与法制目标相对分离的要求,理应成为市场经济法制内在精神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20.
法律具有在社会主体间价值共识与认同基础上的社会信用性。法律信用既是法治运行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又是社会主体应当具备的一种主观心态与文化素质。法律信用在法治系统构成中占据基础性与决定性地位。考察与把握法律的社会信用性,有助于充分认识法的运行的内在结构,养成法律权威与法律信仰的法治观念,自觉进行法治实践活动,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在理念层次上保障法治实效的真正实现,促进社会生活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