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小东在海南生活了十余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郭小东是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以及鲜明的哲性思维,这些都源于他在海南的知青体验。郭小东具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始终洋溢着80年代的人文气息。他的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和感伤情调,也表现了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高志  赵静 《现代语文》2006,(12):57-58
郁达夫是一代小说宗师,不仅由于他的主情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的个性自由、自我忏悔以拯救内在生命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可具体归纳为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这三大思想意识在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轨迹体现了其对内在生命的执着和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三大意识也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独特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艺术质量,郭小东的作品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选择郭小东小说创作作为探讨对象,运崩描述、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创作中的知青倾向进行梳理。清醒者、怜悯者、探索者三类形象体现出郭小东小说创作的知青倾向,代表着文学创作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们生存处境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6):91-96
《艾约堡秘史》是一部充满"荒凉"意识的小说。小说以人物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患病为焦点,探析物质财富占有后,精神情感世界的走向归属。为了治愈"荒凉",主人公淳于宝册试图在情感世界寻找良方,以诗意的文学想象放逐荒凉,渴望精神世界的自我痊愈。在经过反复的自我审视、怀疑、忏悔后,最终以积极"融入大地"的姿态和"道德确认"的深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不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忏悔意识向来不发达。张承志的忏悔小说就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它大致经历了颂赞式忏悔和宗教式忏悔两个阶段:前者表现为颂赞是小说的主旋律,忏悔却是为颂赞服务的;而后者忏悔则表现为一种宗教活动,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6.
身处"中-日-西"三重文化语境之下的郭沫若,面对西方基督教文化并非是简单运用和全盘接受。他在"身边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忏悔意识虽主要来自于西方,却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内省"态度;此外,他通常采用日本私小说中的"告白"方式,进行暴露式忏悔,并竭力挖掘主人公的痛苦心理,突出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灵与肉的纠缠。  相似文献   

7.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荒凉病"是《艾约堡秘史》中一个重要的隐喻。"患病"的淳于宝册在迷惘和苦闷中前进,一边残忍,一边忏悔,呈现出改革催生的暴富一族共同的历史性精神病症。向来立场鲜明的张炜面对这样一个改革者,态度从"矛盾"走向"批判"。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文学家的"误诊"——淳于宝册"荒"而不"凉",跟张炜之前小说中的一系列"守护者"一样都是典型的"热病"患者,是他所处时代的"西西弗斯"。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小说之神"的日本近代文坛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其文学亦被评论家称为"日本文学的故乡"。其作品中,有抗争、有拘泥、有挚爱,文学探求的目标少在社会,多在自我心境。《暗夜行路》是志贺后期的作品之一。文中充分揭示了"宽恕"意识的虚伪本质及志贺的"忏悔"意识。在《暗夜行路》中,志贺最大限度地清晰地艺术性地勾勒出了自己精神世界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中的"忏悔情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受基督教的影响 ,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存在着强烈的忏悔意识。郁达夫的忏悔意识不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忏悔 ,它不是发端于原罪 ,而是指向具体的个人生活。同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一样 ,他的忏悔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忏悔情绪与真率、清新的抒情风格相联系 ,还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郁达夫在小说中不断地忏悔 ,自我谴责 ,既与充满矛盾的动荡时代有关 ,又与作家纤敏的情感、柔弱的性格和自我表现的坦率的气质有着密切联系 ,还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旗草原》是作家端木蕻良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丁宁既在理智上忏悔家族的罪恶,又在情感上追慕祖先的才干。丁宁欲通过塑造"新人"实现拯救草原的目的,体现着"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但事实上,被"启蒙"者并不可能按照其设计的路线发展,丁宁主观的性格并不能为之提供行动支撑,客观的环境更要求其只能作为家族继承人行动,从而游走在现代家族小说的"长子"与"逆子"两大形象之间,体现着自身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以小说《朗读者》文本本身的结构为线索,跟随女主人公汉娜的成长历程,集中探讨她是如何从一种"无思"的状态逐步走向自觉的忏悔,解读朗读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唤起汉娜对罪的意识,对忏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陈颖全的《我们的东海岸》作为海南本土作家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唯一的长篇,小说第一次以较大的篇幅对嬗变中的海南社会生活作出艺术的表现。“以现代生活观念,来透剔海南人处于经济大变动中的灵魂轨迹”(郭小东《文学的梦土》。这在海南本土作家小说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小说的多样化给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5.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迫切期待"父亲"将她们带离这种"无能为力"的"泥淖之地".于是,"寻父"成为她们生活的动力与目的所在.但是,"寻父"的无望,成为弑父欲望的另一书写形式,伴随着弑父而来的是无尽的忏悔和依恋.虹影的这种悖论式的书写,与其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作家热捧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今天,哈金却反其道而行,直接走向深广久远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致力于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创作"伟大的中国小说"。哈金笔下的人物具有普遍的救世情怀、反省意识和忏悔精神、爱的迷茫和无奈,其作品对于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沉沦与无法沉沦--谈郁达夫小说的忏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悔意识在中国现代学中始终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成为中国现代作家情绪宣泄与思想升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对欲望的不可遏止的沉迷忏悔,由这种忏悔我们着到了作反省和净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戴维·洛奇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自幼深受天主教家庭以及天主教教育的影响,戴维·洛奇因其校园小说和天主教小说而受人熟知。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天主教徒的生活,同时作品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天主教教义的中对爱情层面的深刻反思。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既是历史主义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的方法。它主要是研究伦理视角下的文学以及文学有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将运用这一批评方法结合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天堂消息》一书,探讨其中的忏悔意识,对其作品中的忏悔现象进行一一剖析,探索作品中对天主教教义的反思及从中体现的忏悔意识,最后揭示爱以及亲情回归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引入宗教意义上的"原罪"概念并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出乔叶《认罪书》"平庸之恶"概念外的人性之恶,揭示在文革中犯下错误却不认罪的一行人对自己行为解释的诡辩性。对"文革中的人性之恶和暴行、罪恶是否具有复制性"这一问题提出见解,指出小说中忏悔的浅层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金金人物形象不断变化的分析指出人物在人性上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