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子教孙     
正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①不学,每加榎楚②而不·悛。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⑤。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风格专论。在文中,他将繁复的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首次将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归纳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此外还切实地提出作家应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其风格论全面论述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为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之所以自认为自己的"境界说"能控探诗词之"本",就是因为王国维将"境界说"发展成比较体系化的严密理论,从批评、欣赏、创作、流派等多个方面来对艺术的奥妙作了富有诗意的探寻,它能够给古诗词教学提供极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贯穿整个"境界说"的,是王国维竭力主张的"真感情"真景物";在创作过程中,就是审美主体深入审美客体,又跳出审美客体,达到物我之间不即不离的效果;在创作流派上,呈现以"造境"为主的浪漫主义和以"写境"为主的现实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真感情"真景物"之有无,还表现在创作效果、欣赏过程中的"不隔"与"隔"的差异。这是王国维将西方文艺美学在中国文学批评上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继承与发展。引用陈寅恪先生对《人间词话》的评价是"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之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教好古诗词,研究"境界说"实在是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相似文献   

5.
临摹是中国绘画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方法与理论意识,是一种作画之状态,是一种潜在的创作,而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模仿.以"我"入画,本乎"我"意,侧重于主体精神上的把握,才是临摹的核心,才不至于将山水画的创作囿于公式化.从"我"--主体精神上全面把握临摹的真谛,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之捷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讨论20世纪30年代乡土创作同当时文学批评观念的关系。现代作家既立足乡土,也把握了世界文学的脉博,在创作上表现出新的风貌;而围绕乡土创作的批评活动也运用了新近的心理分析观念,对创作起着互动的阐释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和批评上形成了一种既“现代”亦“乡土”的特征,现代作家的人格结构亦显现于此。  相似文献   

7.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8.
成长加油站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的朋友,这样的友谊才是真正可贵的——高尔基  相似文献   

9.
"熟参"与"细读"这两个没有"事实联系"的中西异质文化概念之间,有三同:两者都属于文学批评范畴,都必须借助主体视觉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都重视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分析评价.也有三异:前者偏重主体,后者偏重客体;前者在功能上既作为批评范畴又作为创作范畴,而后者只作为批评范畴;前者在体裁上仅以诗歌为对象,而后者除诗歌外还包括小说、戏剧.通过比较,进一步强调从事文学批评必须反复阅读文本这个基本原则,此原则可以对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文学批评存在的弊端起到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大文豪胡应麟在《少宝山房笔丛》中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问题,他指出:“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文中多传录之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更明确的见解,他曾作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虽尚不离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这些观点都在说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到了唐朝才开始显示“尽幻设语”“作意好奇”,才因“演进之迹甚明”而进入中国小说创作的“自觉时代”。然而,如此而言,是否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型问题已经真正解决?事实上,唐之前,尤其在六朝时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以今人欣赏目光去看亦不能否认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正>(一)"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从词语的来源看,"坚忍"最早出现在《国语》中"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成语"坚忍不拔"最早见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坚韧不拔"则仅见于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如丁玲的《杜晚香·根深叶茂》中曾有用到。可见,"坚韧不拔"是"坚忍不拔"的异写。  相似文献   

12.
英语的动词不定式结构常在句中作主语;与之相比,汉语的动词结构主语更为常见,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如此。请看古代汉语一例:(1)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2)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3)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大学·曾传》)。此小段可分三句,都是动词结构作主语;动词主语又可粗分为“动宾”式和“非动宾”式两种,如“见贤”、命也。“见不善”、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等都是动宾式主语;“举”、“退”等为非动宾式主语;“命也”、“过也”、“是谓拂人之性”都是各句的谓语;第三句中的“是”字,为复指代词,复指该句中含并列关系的动宾式主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此段的白话译文为:  相似文献   

13.
自近世工业发展·职业教育乃有重大变遷·精细工人之需要激增·大工业之技术亦突进·於是小工厂所产生之少年工人·在数量上·在教练上·均见其不能满意·而为工业界领袖者不得不进而注意於职业教练问题·则有主张有系统之组织者·第此与艺徒制度无甚区别·不过就一业之工作顺序·施行一种技术教练·更进一步·始觉悟理论教授亦颇重要·对於一种工业欲有贯徹之知识·即于其理论非有充分之明  相似文献   

14.
宋人生活情趣盎然,善于观察,在各类文学批判中广泛以生活为镜,以生活为喻,在诸多劳作、角力和游戏消闲中感知、发现文学创作的规律、原理以及作家作品的特点与价值。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同样亦是文学批评的源泉。宋代文学批评取喻对象的生产生活化,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中国人象喻思维的特性,它是民族审美心理在文学批评中的"结晶"。对这类文学批评的梳理评述,虽对宏大文学批评史的建构无更多的"促进",但却让我们对宋人文学批评的特色有更深入、更直观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形体之美和心灵之美都是美,但未必认为才华之美也是美。 其实才华也是一种美。 只有形体美而没有心灵美,不是真美;只有心灵美而没有才华美,不算完美;而才华美却可以补形体美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文镜秘府论》所引用的材料,大部分在中国都已散失,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文镜秘府论》辑存的创作理论,即全书六卷中地卷之"十七势"、"八阶"、"六志",南卷之"论文意"、"论体"、"定位"等。以《文镜秘府论》创作理论为切入点考察其来源,立足于作者赴唐之前在日本国学习背景、赴唐期间习得内容,以及归国后在中国所学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文化创作而成的《文镜秘府论》进行综合考订,可以发现其创作理论主要溯源于中国古代文论。  相似文献   

17.
创作名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另类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虽然少而零星,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文章主要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进行考察:一是归纳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三个主要特色,即感兴、忧患与独见;二是分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不足,并解释其文学批评优劣的共生关系;三是探讨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其文学批评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忠心 《班主任》2011,(9):25-26
爱子女是人的天性,也是教育的基础。只有爱,才会去教育;只有子女切身体验到父母之爱,才乐于接受教育,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然而,爱子女是有讲究的,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作用。韩非子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同时又说:"皆见爱未必治也。"这意思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其他任何人的爱都不能比拟的。虽然父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一句中,可疑之处有二:第一,"崩"是否衍字;第二,"不善"是不是"不著"的形讹。"崩"作谓语时,往往和前面的主语直接相连;如果与前面的主语断开且中间插入其他谓词成分时,则需要加上"而"连接两个谓词成分。这里的"崩"不符合分布条件,应删去。"不善"出现的语境一般是指人自身或内在的品性、人际、处世等方面,"不著"的使用语境则是指人外在的言论功名,二者在语用范围上有很大不同乃至是相对的。相比而言,"不善"更符合原文语境。  相似文献   

20.
京师首都之地·人才苍萃·各种文化事业之建设·在各省区先·年来感於财政之困难·虽不能有所发展·而教育界自动的精神·并不因之减却·即以职业教育论·亦大有可记之价值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