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以最大的耐性看完了铁托反动演说的全文,激起我无比的愤慨,我要提出最强烈的抗议。铁托是工人阶级的叛徒,他接受了美帝国主义以“美援”对他的收买,却还在混淆人们的视听,竟在演说中力图抵赖他对美援的赞美。但是,事实是不容抹煞的,他对美援的颂扬在他的演说中俯拾即是。铁托厚颜无耻地说:“……我们从美国得到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克服了当时的巨大困难,尽管美援只占我国国民收入的4%(?),但是在我们方面,如果否认我们在最困难时期获得这种援助的重要意义,那是不正确和不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白皮书编纂发表经过及美政府编发该文件的意图,认为美编发白皮书意在推卸对蒋政权失败所负的“责任”,并为与蒋政权脱离关系作准备,应付国内反对派批评。在分析各方反应时,文章认为国民党受打击最重,却作了冷处理,是敢怒而不敢言;中共发起了一场批判白皮书的运动;美国内反对派掀起了“辱骂风暴”。文章也分析了各方作不同反应的原因:国民党方面作冷处理是为继续争取美援;中共是要通过批判白皮书教育全党,转向中国革命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美国内政府反对派则由抨击白皮书转向“谁丢失中国”的政治辩论。总之,白皮书是一份不成功的历史文件,其实际政治后果与其炮制者的最初意图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穷兵黩武的日本帝国主义势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的外交不得不转入了战时外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美国的关系明显地分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两个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并不看好,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此境况,此后的中美关系则是国民党与美国的“密月期”。太平洋战争前双方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自抗战爆发至1939年9月为第一阶段。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尚未与对英外交分开,也没有成为其外交工作的重点,对美外交活动的目标在于促进美英合作,“南联英美”,经济制裁…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埃及的援助是萨达特时期埃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到萨达特统治末期,埃及已成为仅次于以色列的第二大美国对外援助的受援国。但美援的经济效果不佳,政治性是其主要目的。美国之所以向埃及提供巨额援助,主要意图有三:其一,支持埃及与以色列实现和平;其二,使埃及成为美国中东战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三,对美国经济有利。但同时美援对埃及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一方面使埃及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加剧了埃及社会矛盾。此外还损害了埃及主权。  相似文献   

5.
随着特朗普上台,美国债券市场收益率出现了一轮很明显的上扬,截止目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的阶段性高点已经上升至2.53%,相对于201 6年3季度的低点1.5%附近来说,收益率已经反弹了近70%,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债灾”.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5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AAA级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从+,评级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2011年8月7日美国宣布提高债务上限,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不久前又宣布美国的低利率至少保持到2013年.因为美元特殊的国际地位,美债对全球经济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美债的动向也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都对国民政府提供了援助,但两次援助的性质与结果截然不同。借助于对战后(二战之后)中美之间的关系分析,通过中美外交的一个侧面,即蒲立德1947年的非正式访华,对蒲立德的访华结果和访华影响进行分析,来达到对当时"美援"问题的再探究,同时实现对蒲立德及其事件的专题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目前对我国使用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将我国定位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直接关系到了美对华反倾销案的处理,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应诉的最大障碍。要改变中国屡遭美国反倾销调查的被动局面,解决“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美债危机的实质、影响与中国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债危机的实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危机,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困境。美债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进一步动荡。为应对美债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稳妥推进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蒋介石据对美关系中角色的变化,制定了相应争取美援外交政策。从抗战初期,以被侵略者的身份向美国寻求道义上援助的乞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抗日同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寻求援助的争援,最后以美国在华代理人的要援。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美国政府便酝酿调整其对台政策,设计了种种方案,试图与国民党政权这艘“沉船”拉开距离,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但是,此时的杜鲁门政府奉行的是一套互为矛盾的对华政策,所有对台湾政策的考虑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与国民党重新结合在一起。及至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政策也最终明朗化。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产生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使得中美两国更加敌对。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来美国国内关于中美“G-2(两国集团)”的争论不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中美合作是有益于美国利益,还是损害美国利益。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都可以把G-2看做是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定位。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趋向于积极、合作,中美和睦有益于双方,也有益于世界。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将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称之为"情感结构".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此,笔者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情感结构时发现作者菲茨杰拉德虽然意识到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但仍在维护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实际上,昔日的美国梦已然褪了色.回归当下中国,笔者对当代热议词"中国梦"从理性维度和现实维度做了情感结构分析.加之,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笔者得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个人只有清晰地体认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对国家理想的维度,"中国梦" 的两层梦想才能有相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基于军事上的需要和试图解决国共两党的分歧,美国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1944年。美国政府提出派遣观察团访问延安,而一向对中共采取敌视态度的蒋介石极力阻挠美军观察团去延安,经过关国与蒋介石的多次磋商,蒋介石最终勉强同意此事。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中国加强与拉美国家合作的举动引起美国的广泛关注.就像美国国内不同群体对于中国崛起的看法一样,在中拉合作问题上美国各派也表现出类似的认识差异.国会、国防部、多数媒体仍以负面看法居多,学术界相对客观,行政部门较为慎重.他们的关注涉及到中拉双方的政治合作、经贸与能源合作、军事与安全合作等问题,担心这些举动可能削弱美国在当地的影响力,阻碍美国在当地推进的改革计划,从多方面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但鉴于美国在拉美地区强大的传统影响力以及中拉合作的有限性,美国政府对此仍处观望之中,尚无成型的具体对策,在首先争取理性面对的同时,也从多方面加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政府作用的模型有三个,即看不见的手模型、扶持之手模型以及掠夺之手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政府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转型的约束条件下,政府除了完成市场化国家政府的一般职能外,其职能还需要重新界定。首先强化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转型国家的政府必须协调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再次,提高财政能力;最后,转型国家的政府要注意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可以充当看不见的手听任市场的自行其是,也可以采取扶持之手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能伸出掠夺之手与民争利,因此,限制政府的掠夺之手使其成为有限而又有效的政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转型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9.11”事件的发生,促使美国政府对内政和外交都做了一番重大调整。在国内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设立国土安全部,赋予情报机构以超常的权力。在外交方面,美国先是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前有阿富汗。后是伊拉克;随后又提出了“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等战略,来指导其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19.
贝祖诒与《1948年援华法》关系密切。从当时的客观情况以及贝祖诒具有的条件而言,他是主持求援工作的最佳人选。贝祖诒一方面抓住美国的政治要求,表明国民党"改革"的决心,另一方面利用国会内外的亲国民党势力向国务院施加压力,推动美国采取积极的援华政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通过《1948年援华法》间接介入中国内战。贝祖诒虽为国民党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却依旧没能改变国民政府失败的宿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大学扩张的重要时期,美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大学的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日渐显耀。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成为美国社会系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而联邦政府与大学之间连结的形成成为该时期大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大学使命的变化带来了大学教师职业环境与职业责任的变迁,在教学与科研之外,社会服务责任日渐增多,并且影响着两种传统职业责任的完成。然而,不论大学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学与科研都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大学教师不能忽视的职业责任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