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童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客观的时间经历,童年是不可能消逝的,童年的消逝在本质上是童年体验的消逝.对童年体验的追忆表明,童心、童真和童趣是童年体验的基础,童年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童心、童真和童趣为基础的童年体验.保卫儿童的童年就意味着保卫儿童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相似文献   

2.
找出并研究当前幼儿园教育童年危机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实现童年回归的幼儿教育的策略,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  相似文献   

3.
新童年社会学是20世纪后期在欧美,特别是在英国、丹麦、挪威等国兴起的一场童年研究运动,其抛弃了那种植根于传统理论的、浪漫话语的、发展主义的"前社会的儿童"的研究模式,致力于改变社会科学对童年的忽视或仅限于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待童年,而认为童年问题应当是当代社会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赵铁民  方翔 《儿童音乐》2013,(10):37-37
  相似文献   

5.
提倡基于近现代童年观的儿童教育,使儿童过上应有的童年生活,享有应有的童年欢乐,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童年,并使他们的根基变得茁壮。发展充满后劲。  相似文献   

6.
我的童年在辽北起伏的平原上度过.那时候的大平原实际上是被各色的野生花草覆盖. 那时候每个家庭大都有几个孩子,一聚就是一群.我们常常叫喊着冲进田野,一进去,我们便被花草吞没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童年记忆”这一角度切入,分析童年记忆给女性成长带来的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以求更全面地评述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童年     
李霞霞  陆军 《儿童音乐》2011,(12):32-32
正~~  相似文献   

13.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童年禁忌是成人社会基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价值期待所建立并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制的统称。禁忌不仅对于儿童,而且对于成人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童年与禁忌是共生的关系,禁忌一方面推宕着童年,另一方面又催熟童年。由此可见,成人对儿童设置的禁忌本身是矛盾与割裂的,导致延长儿童的童年以及希望儿童早日成熟的矛盾与割裂,使得童年的历程充满了冲突与痛苦。童年禁忌本质上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规训,集中体现着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纠结。  相似文献   

15.
对于萧乾来说,童年记忆作为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仅始终围绕在他的情感世界周围,而且通过儿童的视角自觉地转化成他小说创作的一种思维模式,最终成为他的小说创作之源。特别是探究萧乾小说儿童视角叙事的动因与儿童视角的叙述功能,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与体会作家对于人生百态的理性审视和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6.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基础性的艺术话语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商业文化话语的影响不容忽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城市生活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形象塑造越来越显示出商业文化精神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中童年形象的"日常化"、"肉身化"和"成人化"趋向。这类童年形象是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童年美学的一次积极和意义重大的解放,但它还有待于转化为对当代社会童年命运的更为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览无余的媒介,让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开始模糊,儿童与大自然还有大社会疏离,与文字阅读的距离渐远。"童年"是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童年的消逝不单纯是图像时代的各类媒介所致,而是社会的观念、文化的导向使然。因此,重要的不是反对媒介,而是要在文化和教育中捍卫和发展童年概念。我们要正确认识"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作用,引导儿童回归"本真"与顺应"现实",这样童年才能在图像时代中被再创造。  相似文献   

19.
童年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发展已有四十余年的时间.目前童年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是一个有核心主题,但边界较为模糊,有着很大开放性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从哲学的视域对于童年理论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阐释,如对童年缺陷论、社会-文化的童年理论等进行反思,从时间的本体论与"生成儿童"等思想来重塑童年观,主张发现儿童身上所隐藏的诸多能力,探究童年的内在与外在价值,并重构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对于当前教育学领域潜藏的童年理论有着较大的挑战,有助于教育领域对童年本质与价值的理解、对教育目的的定位、对师生关系的理解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孟峰印 《文教资料》2010,(31):17-18
本文通过对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和大卫·帕金翰的《童年之死》的异同分析,得出结论:电子媒体时代,给童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对此不能太过悲观。中国目前也处在这种时代,要警惕新时代童年消逝的危险性.同时也要为我们已经作出的相应努力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