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香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16-121
"网络水军"从事的仍然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活动,但这种传播活动自始就与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相违背,实质是失范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对民意的操控和制造是"网络水军"兴起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繁荣与管理的滞后为"网络水军"提供了现实条件,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受众心理为"网络水军"准备了受众因素。相关部门对"网络水军"的治理,需注意协调处理好网络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的关系,坚持惩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网络水军"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水军"在网上的"翻云覆雨",埋葬了真实的民意,破坏了商业竞争中的诚信原则,愚弄了网民的同情心,引发了网络信任危机甚至是国家的文化和道德危机。对"网络水军"的有效引导和治理,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广大网民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水军及相关黑灰产业也逐渐滋生蔓延。电商平台某些商家清一色的购物体验好评,社交平台直播突然出现成百上千甚至过万的观众等一系列现象,表面看似产品优质、人气旺盛,但实际上是网络水军一手炮制的假象。网络水军通过有偿发帖、删帖,刷分控评等炒作方式掩盖事实真相,误导网友上当受骗,不仅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网络空间的管理秩序,整治网络水军迫在眉睫。我国现行刑法体系对网络水军有关主体刑事责任的追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因此,除在适用现行法律对犯罪主体进行定罪处罚外,还需对刑法以及其他刑事法律和司法解释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加大对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侧重源头治理。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应携手加强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维护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日益扩大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其在网上传播虚假错乱消息,误导舆论,已经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水军的主力参与其中的行为值得深思。本文基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水军的心理诱因。在此基础之上,剖析参与网络水军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并提出运用内在教育和外在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心理防控机制,让大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水军,提升自我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水军"良莠不齐,亟需监管。针对"网络水军"行政监管的四个难题:定性难、取证难、追责难、适用法律难,有必要改变传统观念,引入公证证据保全制度,推进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修订《广告法》。  相似文献   

6.
<正>水军在中国古代称周帅,是当代海军的前身。我国是水军的诞生地之一,它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和作战区域的扩大产生的。然而,今天的网络上时兴的"水军"意义就大不相同了,网络水军是指受雇于网络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他们常常混迹于门户、论坛、贴吧、博客、微博、QQ等,给正常的网络运行制造了混乱。总体来说,它具有依附性、游动性、潜水性等特点。忽然觉得有些地区的责任督学,与这些"水军"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铁翠香 《考试周刊》2012,(5):132-13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利用网络发布和分享产品信息的网络口碑传播日益受到重视,但"网络推手"、"水军"等"网络黑社会"现象引发了消费者信任危机。本文分析了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信任的因素,提出了提高消费者信任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架构需要以政府改革与民众认可作为治理效能的整体推动力,对于网络社会治理的再探究有利于增强虚拟空间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通过政府与民众间的互动关系对网络社会治理共识形态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众的网络社会治理的认知主要呈现两层含义,也就是"稳定"与"变动".研究得出,网络社会治理共识形态转化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的发展,需要凝聚共力的环境契合性、治理实践的交互性以及民众认知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舆情研究中所谓的“网络造势”,是一种为了得到协调一致的意见、观点和态度,由造势者蓄意营造各类噱头的行为.网络造势行为通过借助某些“大V”们的名人效应拉拢人气,由“网络水军”担当网络造势的营销策划,雇佣网络公关公司提供有偿删帖服务等形式裹挟民意,误导、扭曲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10.
闫春娥 《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6):115-116,123
网络意识形态是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的崭新形式,集中体现了现实与虚拟空间意识形态的交织、渗透与融合.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举措.探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对于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与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1.
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有序关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网络虚拟领导"体现的是一种伦理价值重构,更加凸显人性化,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德性价值所在。"网络虚拟领导"作为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一种本体性存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扬善"的行为实现虚拟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网络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非理性传播现象发生的频度更高,已经严重地威胁着网络传播的效率与公信力。究其原因,除网络传播主体的匿名性、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把关人的缺失等共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受中国特殊国情影响的特殊原因,如媒体的不发达、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浓厚的消极社会情绪、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信息操控等。  相似文献   

13.
从企业集团的网络性特征出发,将其视为一个特殊的网络组织,利用网络组织理论分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网络治理环境和网络治理目标,从两个维度构造出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问题的网络治理机制:关系型网络治理机制和契约性网络治理机制.将网络治理理论、企业集团治理理论引入内部资本市场低效配置问题的治理之中,进一步拓展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对湖北地区60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结合文献和调研资料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治理理念亟待更新、治理信息化技术匮乏、治理组织管理落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理念-方法-模型"维度系统地提出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以观念建设为引领,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以主体培育为起点,打造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以客体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行为;以环体优化为保障,营造网络舆情治理生态;以介体开发为落脚点,掌控网络舆情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依靠传统的政府公关手段对其进行"拖"、"堵"、"删",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有序发展,同时还会危及到政府形象。因此,运用网络公共关系手段管理网络舆论环境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政府深刻认识网络舆论的本质特征并且"对症下药",改革传统的公关手段,以期提升网络时代政府的网络舆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网络治理是伴随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环境和实践发展的产物。网络治理不同于政府统治,有其自身内涵和特征。网络治理并不是万能的,它面临着多重困境,诸如国家空心化、合法性的缺失、可治理问题、治理机制的脆弱、网络治理主体责任的模糊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网络论坛发展迅速。从核心要素上,网络论坛拥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一定的公共空间,能够形成公共舆论,具备了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但在实际运行中,其公共功能并未完全实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意识形态风险。为此,应培育论坛意见领袖,在论辩的关键环节激发参与者的公共理性,从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同时,注重把握网络水军的舆论动向,引导其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进而,加快主流话语的复制速度,使其在网络论坛中不断扩散,尽快占领这一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18.
"优衣库"事件治理在我国网络舆情应对治理方式上具有新的意义,微信等移动网络平台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平台,构成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现象。优衣库事件后,如何快速应对我国网络舆情中的非常态化现象,依法治网,依法主动引导网络舆情主流走向,如何明晰界定区分微信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注重保护隐私和公共利益达成某种动态平衡构成我国网络舆情日常治理的新转向,成为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系统运用Python语言克服新浪微博反爬虫问题,使用Scrapy框架实现了高效、稳定的微博用户信息爬虫程序,全面获取用户在微博中的基本信息,并导入Neo4j图数据库和Echarts数据可视化库进行人物关系分析和挖掘。此外,系统针对微博中存在大量“网络水军”的现状设置了过滤选项,可以有效排除“网络水军”非正常行为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系统调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对特定微博下转发、评论用户信息的实时、稳定、高效采集与分析,有效帮助人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复杂的关联关系,简洁、直观地分析微博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网络人格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面对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威胁,一些青年大学生的网络人格出现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道德责任感淡漠等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培育青年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必须加强思想武装,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人格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