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台湾同胞在抗战期间对祖国收复台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为收复台湾而协力抗战;二、为收复台湾而奔走呼号;三、为收复台湾而力争主权;四、为收复台湾而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3.
为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中国需要收复台湾;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中国应尽早收复台湾;《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的通过更坚定了我们收复台湾的决心;运筹帷握,促成时机一统中国。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大量史实阐述了施琅收复台湾的经过。今年是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 32 0周年 ,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提出和阶段性的策略调整,直接影响了中国收复台湾的斗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收复台湾的艰辛历程。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国民政府抗日复台主张的表达,前后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不同的国内抗战形势和国际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国民政府适时地调整复台策略,行使国家行政权,拓展抗日复台斗争新局面,是符合民族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政府(即国民政府)收复台湾60周年。1945年10月25日,沦为日本殖民地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这是一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事,然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并未提起,相关的教学参考书亦很少涉及。笔者在广泛查阅的基础上,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梳理,并对日本侵占台湾及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各种形  相似文献   

7.
课文《郑成功》是一个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事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课文重点讲的是收复台湾的经过,着重描写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教学中,让学生适当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8.
开罗会议决定台湾战后命运,作为中国首脑,蒋介石在会上的主张至为关键。在此之前,他对台湾的认识有一发展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学界仅选择蒋主张收回台湾的几次言论加以探讨,对其认识过程、策略选择的变化及个中原因缺乏考察。本文拟根据新史料,讨论开罗会议前蒋考虑台湾问题的脉络、对台湾的定位、应收复台湾地区区域范围的变化、收复策略等,对这一问题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9.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在康熙年间收复台湾,随即在台湾推行科举制,科举制的推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台湾意义重大。取得功名的科举士子不仅极大的提升了自己和家族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资本。成为士绅阶层的科举士子积极参与文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了台湾文教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缘起于中国内战,但其延续与持久存在,却是中美战略冲突的产物。冷战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几经变迁,但始终以美国的利益为依归。台海统一必然触动美国霸权,台海统一同时是中国复兴的战略基点。随着马英丸当选与台独势力衰落,而两岸寻求和平共存,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可能被迫再度调整,退出两岸纷争。维持台海现状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有必要重估台海形势,将统一适时提上议事日程。在中国完成统一之后,中美关系才能向正常的大国关系过渡。  相似文献   

12.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前,清廷对台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其方略或剿或抚,摇摆不定,最终清廷以寓抚于剿的方式平定了台湾。如此。则在清廷平台前期作出巨大贡献但主张以寓剿于抚方式平台的万正色及其思想就变得好像一文不值了。然而,回顾并审视清廷平台过程与万正色平台思想的发展历程时.应对清廷的平台方略进行全面认识,对万正色的平台思想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从1945年至今,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一直保持完整。无论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失地,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还是康熙完成统一大业,从领土归属、文化传统、开发经营,到行使国家主权,历史事实都毋庸置疑地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两个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再次确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这一事实,要求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是同盟国依据历史事实的正确和正义的决定,也是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意愿。台湾光复,一方面是两岸人民生死与共,抗击日寇顽强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强烈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美国政府便酝酿调整其对台政策,设计了种种方案,试图与国民党政权这艘“沉船”拉开距离,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但是,此时的杜鲁门政府奉行的是一套互为矛盾的对华政策,所有对台湾政策的考虑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与国民党重新结合在一起。及至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的政策也最终明朗化。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产生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它使得中美两国更加敌对。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中国开始在台湾设置政治机构和军事驻防;明代,台澎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海防前沿;清政府在台湾设省之后,台湾有了更快的发展,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无条件投降书》收回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事实,也是早已确定的国际法规范。  相似文献   

17.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美国觊觎占据中国台湾由来已久。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商人汤森·哈里斯、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和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分别向美国政府提出占领台湾的各种主张和计划,他们在台湾的一系列活动,成为日后美国制定对台湾政策的重要依据。美国觊觎台湾以及后来制订一个个侵台计划,正是美国亚太政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台湾的法学教育是在日本法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二战后,台湾的法学教育经历了维持、成长、停滞、快速发展和调整五个阶段。台湾法学教育在保持大陆法系主要特征的同时,在法学院的建制、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受到了英美法尤其是美国法的影响;其主导因素就宏观而言,是战后美国的对台政策、世界经贸形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下台湾社会经济的需求;就微观而言,主要是师资留学背景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