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谢娟 《中华家教》2012,(Z1):6-7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孩子们真正独立踏上社会之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疑是最主要的教育手段。然而,有不少家长却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为孩子的教育投上了加强险,由此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再加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很多家长更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自己忙于工作,甚至与孩子相隔两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孩子没有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思想上与心理上都不健全,于是就造成了学校埋怨家长、家长又抱怨学校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入学后,许多父母便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视角放在了学校教育一头,评论教育孩子的成败问题,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始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要说“家长是孩子常年不下课的全任老师!”  相似文献   

4.
飞燕 《成才之路》2011,(22):94-I0023
近日,知名门户网站新浪教育频道与倡导个性化教育的学大教育集团一起合作召开一系列“中小学教育话题研讨会”。在谈到“什么才是好学生”的话题时,北京四中的校长刘长铭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太看重孩子进什么样的学校,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品质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一种不断学习的热情、兴趣及动力,除了有优秀学习成绩和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尤其要具有一种不断进取、执著的追求精神,才是一个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6.
宋新华 《教育》2013,(25):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7.
张萍 《成才之路》2013,(30):9-9
长期以来,教育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成效。于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的首选。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8.
宋新华 《教育》2013,(9):11-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学生或一个初中生,平时多学些课外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但家长一是要认真把好“量”,严防贪多嚼不烂;二是必须认准孩子是否对所学怀有兴趣。  相似文献   

10.
善待“废品”江苏姜平有位家长送孩子上职业高中时曾说:"又送一个'废品'来了!"这话很有代表性。鉴于此,为了使学生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并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认为,使学生家长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是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学生家长...  相似文献   

11.
自己下岗了,孩子们的家庭教育怎么办?这是我国当前家教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据调查,下岗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陷入误区。家长整天发牢骚,怨天尤人,从而影响了孩子,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以致形成不满情绪。家长对孩子隐瞒了自己下岗的实情,结果大人越避讳,孩子越想知道,最终孩子还是从亲友那里听说或自己看出来。家长想以默默承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其结果却导致了孩子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家长把焦虑、苦恼等情绪直接宣泄在孩子身上,破坏了家庭的气氛,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长以自身的下岗经历为戒,强化了对…  相似文献   

12.
言教 《下一代》2013,(10):21-21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如今,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已经摆到了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不但是家庭和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但我们却看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往往都是注重对“坏”孩子的教育,不断地纠正他们暴露出来的不足、毛病和缺点,而对那些“好”孩子往往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教育。那么,是否只有对“坏”孩子才需要加强教育,而对“好”孩子就不需要教育了呢?其实,对于那些日常表现比较好的孩子同样需要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教师向家长诉说孩子最近表现较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作业……家长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连忙把孩子叫过来,对孩子又是训斥又是狠打,老师阻止,家长却越打越上瘾,最后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红”着脸,向老师保证再也不这样……可打过以后,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目标的回归。如果学校教育仅仅着眼于学校围墙内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家庭化对孩子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学生家长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进了一所名牌学校,父母就可以放弃自身学习和自我改变,那么就违背了教育“育人”这一根本。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都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家长的作用、家庭化对孩子的影响愈来愈被社会所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孩子5岁以后,直到上小学之前,家长一般都重视为孩子入学做准备工作。家庭怎样为孩子入学做准备呢?有些家长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入学准备教育。这样即使好学校找到了,孩子却没有做好入学准备,会造  相似文献   

16.
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有人说:教育+赞赏=教育的平方;也有人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信心,勇于创造。而我想说:“不仅孩子,其实孩子的家长也需要鼓励,好家长是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延春 《家教指南》2004,(11):11-14
关于奖励:不能不奖,也不能时时处处、小功微绩都奖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许多家长都坚信“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对孩子是有益的,所以不少家长竟把奖励作为惟一的教育手段。有一位家长,孩子一上学,他就和孩子约定:单科考100分奖10元,期末考年级第一奖100元。孩子渐渐长大,奖励数额也不断提高。但后来他发现,这种奖励对孩子越来越不起作用了。于是,他感到困惑:难道“少批评多奖励”的教育原则不对吗?柴洁心答(以下简称答):首先肯定,这条教育原则是对的,只是这位家长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  相似文献   

18.
三、家长教育子女的“三观”不正确。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家长作为子女的启蒙教育者,其“三观”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拜金主义思想较重,人生理想和信念淡漠,放弃了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把孩子当作自己某种人生的寄托,自己则时常泡在麻将和吃喝之中,这种颓废的人生观是对孩子最恶劣的身教。四、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分和在班里的名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品质差一点关系不大。久而…  相似文献   

19.
家长大多是怀着一颗望子成才的心去教育子女的。但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家长却常常感到困惑。在此,我想就这个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要让孩子主动活动幼儿是怎样发展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靠大人“教”出来的。因此,教育孩子就要在“教”上下功夫———把孩子关在家里,教识字,教数学,教常识。采用这样的方法,家长费劲不小,孩子却未见得发展得好。这样的“教”会使孩子感到厌倦、乏味,是违背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天真活泼、兴趣广泛、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陈鹤琴先生60多年前就指出:“小孩子…  相似文献   

2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